许海燕:推动大运河文化的活态传承

2020年07月14日 13:37    来源:安徽日报    许海燕

  原标题:推动大运河文化的活态传承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强调“要深入挖掘和丰富大运河文化内涵,充分展现大运河遗存承载的文化,活化大运河流淌伴生的文化,弘扬大运河历史凝练的文化”。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段流经安徽淮北、宿州市的三县一区,其中泗县段的28.1公里水道,是通济渠段仅存的活态遗址。大运河是流淌的、活态的文化遗产,这就要求我们在做好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上,着力推动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让大运河文化“活起来”。

  挖掘大运河丰富的活态文化

  大运河安徽段承载的文化内涵依托于运河实体产生,并随着时代变迁而丰富发展。要加强调查研究,深入挖掘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活态文化资源。

  挖掘和保护大运河安徽段遗存承载的文化。这一层面的文化以大运河沿线遗存的“物”为基础,其载体包括柳孜运河遗址、通济渠泗县段等。要全面开展田野调查,摸清遗址遗迹状况,划定保护空间,建设运河遗址公园和博物馆。围绕柳孜运河遗址、通济渠泗县段等世界文化遗产,打造专项科研平台,提升运河文化展示水平。

  挖掘和活化大运河安徽段流淌伴生的文化。这一层面的文化以大运河相关的“人”为基础,其载体是与大运河相关的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淮北泥塑、灵璧钟馗画创作等手工技艺,口子窖酒酿造技艺、灵璧磬石雕刻技艺等工程技术,淮北花鼓戏、宿州泗州戏等戏曲文艺,临涣饮茶、萧县伏羊宴等生活习俗。要开展普查并建立相关数据库,重塑活态传承、创新发展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空间。搭建遗产展示和文艺作品孵化平台,创作优秀文艺作品。

  挖掘和弘扬大运河安徽段历史凝练的文化。这一层面的文化以大运河文化“精神”为基础,其载体是大运河沿线乃至全体中国人所具有的伦理道德、理想信念、情感性格等,包括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态度,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智慧等。要强化精神内涵的挖掘,赋予其新的时代含义和文化价值,增强人们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增强大运河文化的传承活力

  大运河安徽段区域现有各类文化遗存1989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8处;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116项,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9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4项。要加强系统保护,增强传承活力。

  让运河之水活起来。大运河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水是命脉和基础。要做好遗产本体的保护文章,争取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试点。利用三维影像、多媒体互动等技术,整体还原大运河的历史画面,让运河记忆活起来。加快通济渠泗县段有水河段修复,有效提升水系质量和沿岸文旅品位,增加城市灵气,实现古今交融。

  让非遗传人多起来。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体的研修研习培训,提高传承能力。重点扶持淮北花鼓戏、泗州戏等传承发展。设立代表性传承人工作室或传习所,开发系列创意产品。推进“互联网+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数据平台建设,实现资源共享、科学利用。

  让文化展演火起来。依托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传统节日等,定期组织展演。发挥大运河安徽段9项音乐类国家非遗的资源优势,将泗州戏、渔鼓道情、花鼓戏、梆子戏、唢呐等表演与流动的运河相融合,让观众得到沉浸式的视听享受。如宿州市排演的大型原创梆子戏《风涌大运河》,展示了大运河的古韵今风,受到观众热捧,并登上北京长安大戏院的舞台。利用短视频平台,帮助非遗传承人进行在线表演,展示非遗风采、传播非遗文化。

  促进大运河文化的活化利用

  保护非遗,根本目的是要让文化遗产活在当下,走进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有着活态利用,从而得到活态传承。

  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探索“文化+旅游+互联网”,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推出系列文创产品。发展全域化旅游,提升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淮北、宿州二市可成立旅游联盟,并融入全国运河旅游线路体系,联动开发遗址遗迹研学游、运河生态休闲游、运河古镇记忆游等精品线路,打造大运河安徽段“汴河遗珍·水韵皖北”旅游品牌,共塑“千年运河”统一品牌。

  打造经济动脉和生态走廊。大运河是贯通南北的文化长廊,也是联系不同区域的重要经济动脉和生态廊道,拥有极为丰富的文化、生态、航运资源。要紧密结合“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的实施,发挥大运河连线织网、融汇交流的重要作用,统筹大运河沿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安徽要主动对接运河上下游的京津、苏杭等经济发达区域,并加强与中原经济区、淮海经济区的合作,服务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推动沿线区域实现绿色发展、协调发展和高质量发展。

  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在大运河文化的活化利用、产业开发时,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将运河文化元素融入传统街区改造提升、特色小镇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促进非遗走进百姓生活。加强文艺创作和展演,讲好大运河故事。弘扬大运河文化精神,全面提升文化软实力。

  (作者单位: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铜陵学院基地)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郭博文 )

许海燕:推动大运河文化的活态传承

2020-07-14 13:37 来源:安徽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