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后疫情时代”,南京、郑州等30多个城市,相继推出几百万元到数亿元不等的消费券,开启全民“薅羊毛”模式。不过,消费券“四两拨千斤”作用的发挥,离不开科学决策、合理评估。在具体实施中,应该做到有的放矢,精准发放。
一忌定位不准。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餐饮、百货、旅游和文娱等受到的冲击较大,需要重点对待、精准帮扶。通过发放消费券,对这些行业雪中送炭、激发潜力,可以帮助它们快速度过疫情“冰封期”。
二忌对象不明。消费券的发放应靶向明确、扶弱济贫,可重点向中低收入阶层、特殊困难群体等倾斜,从而起到既刺激消费,又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民生的作用。对于高收入者来说,消费券的作用往往并不明显。所以,在发放消费券时,应瞄准重点人群。
三忌盲目跟风。各地的消费券发放要结合实际、审慎评估,而不能盲目跟风、互相攀比。虽然消费券能在短期内刺激经济、提振消费,但它毕竟是非常时期的权宜之计,可能带来的掣肘后续消费增长、形成通胀压力等负面影响不容忽视。各地财政收支情况不同,行业分布千差万别,恢复经济的措施也应有所侧重、突出特色。
四忌地下交易。根据个别地区以往的发放情况,消费券在流入市场后,可能会滋生地下交易,出现消费券兑换现金的二级市场,扰乱市场正常运行。因此,消费券的发放过程、事后监管等都要有科学设计、严格监督,才能起到规范发放、促进消费的目的。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郭博文 )
老外的中国映像:俄罗斯小姐姐笔下的水墨中国
分享到微信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