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产业 > 文化大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钓老虎”的动物园,为啥反被教育了

2020年04月09日 17:37    来源:齐鲁晚报    朱文龙

  云南野生动物园这个本该对动物进行“综合保护”和“保护教育”的机构,却因将利益凌驾于对动物的保护之上,好好地被公众“上了一课”。

  近日,有网友在微博上传了一则视频,称云南野生动物园出现了“钓老虎”的另类互动项目,视频中,游客站在高台上手持吊了块肉的竹竿“钓老虎”。4月7日晚,云南野生动物园做出了回应,称将对该项目进行及时整改。

  据悉,“钓老虎”是云南野生动物园的一个收费项目,按照园方的说法,“钓老虎”是“旨在发挥动物园的科普教育意义,丰富游客对野生动物的了解”。在视频中,游客附近确实有园方工作人员出现,不过他们的任务并不是向游客普及动物的知识,而是以“保护游客安全”的名义放纵游客“钓老虎”。可以说,园方之所以如此乐意让游客“钓老虎”,并不像其所说的为了发挥动物园的“科普教育意义”,而是为了谋取利益。在这个意义上,园方的回应实在有些“避重就轻”,并没有直面问题的根本所在。

  公众之所以不接受“钓老虎”的项目,原因就在于云南野生动物园忘记了自身所担负的职责。在世界动物园和水族馆协会制定的《世界动物园和水族馆保护策略(2005)》中,将现代动物园的功能归纳为综合保护和保护教育。而云南野生动物园设置的“钓老虎”项目很明显与动物园功能并不吻合。

  一方面,“钓老虎”项目凸显了园方动物保护意识不强。在项目进行期间,园方工作人员没有完全尽到管理的义务,没有谨慎地做好老虎保护的防护工作,更没有及时给游客以相关的提醒,反而是配合游客去戏弄老虎。一言以蔽之,园方谨慎保护老虎这种濒危动物的意识过于松懈,如果真的出事,担责无法避免。

  另一方面,“钓老虎”项目也没有传递出正确的动物保护知识。在视频中,有些游客为了满足感官上的刺激,“一上一下‘挑战’老虎忍耐力”,完全把动物当做玩物看。对于这些强迫老虎做出违背本性的举动,园方不仅不制止,反而加以纵容。以此种方式“科普”动物知识,游客们很难对动物形成正确的认识,至于树立保护动物意识,则更谈不上了。

  如今,“钓老虎”项目虽然被整改,但是此事留下的思考,显然不能止于此。需要看到,既不安全也不文明的“钓老虎”项目已经存在十多年,其间很少有人对这个项目进行质疑。而在疫情发生之后,这个项目迅速成为了众矢之的。这表明疫情改变了国人对动物的认知,许多人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了新的看法,开始重新审视人与动物的关系。

  反观云南野生动物园,这个本该对动物进行“综合保护”和“保护教育”的机构,却因将利益凌驾于对动物的保护之上,好好地被公众“上了一课”。对于园方来说,如果不能深刻认识到自身问题,积极反思,在保护野生动物的法律逐渐完善和相应监管加强的当下,这种“课”可能会越来越多。云南野生动物园出现的问题,也给其他动物园敲响了警钟。随着公众保护动物意识的不断加强,如何克制逐利冲动,真正承担起保护动物、宣传普及动物知识的重任,需要各个动物园认真思量。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郭博文 )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 宁夏:文旅“复苏”的力量正在汇聚      2020年04月09日
  • · 清明出游回温 旅游业备战“五一”      2020年04月09日
  • · 又与一年春茶约      2020年04月09日
  • · 实体书店的春天在哪里      2020年04月09日
  • · 剧场艺术如何化危为机      2020年04月09日
  • · “云观展”激活博物馆运营新思路      2020年04月09日
  • · 既要看风景,又要防风险      2020年04月09日
  • · 艺考改“云”上 公平靠“三关”      2020年04月09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钓老虎”的动物园,为啥反被教育了

    2020-04-09 17:37 来源:齐鲁晚报

      云南野生动物园这个本该对动物进行“综合保护”和“保护教育”的机构,却因将利益凌驾于对动物的保护之上,好好地被公众“上了一课”。

      近日,有网友在微博上传了一则视频,称云南野生动物园出现了“钓老虎”的另类互动项目,视频中,游客站在高台上手持吊了块肉的竹竿“钓老虎”。4月7日晚,云南野生动物园做出了回应,称将对该项目进行及时整改。

      据悉,“钓老虎”是云南野生动物园的一个收费项目,按照园方的说法,“钓老虎”是“旨在发挥动物园的科普教育意义,丰富游客对野生动物的了解”。在视频中,游客附近确实有园方工作人员出现,不过他们的任务并不是向游客普及动物的知识,而是以“保护游客安全”的名义放纵游客“钓老虎”。可以说,园方之所以如此乐意让游客“钓老虎”,并不像其所说的为了发挥动物园的“科普教育意义”,而是为了谋取利益。在这个意义上,园方的回应实在有些“避重就轻”,并没有直面问题的根本所在。

      公众之所以不接受“钓老虎”的项目,原因就在于云南野生动物园忘记了自身所担负的职责。在世界动物园和水族馆协会制定的《世界动物园和水族馆保护策略(2005)》中,将现代动物园的功能归纳为综合保护和保护教育。而云南野生动物园设置的“钓老虎”项目很明显与动物园功能并不吻合。

      一方面,“钓老虎”项目凸显了园方动物保护意识不强。在项目进行期间,园方工作人员没有完全尽到管理的义务,没有谨慎地做好老虎保护的防护工作,更没有及时给游客以相关的提醒,反而是配合游客去戏弄老虎。一言以蔽之,园方谨慎保护老虎这种濒危动物的意识过于松懈,如果真的出事,担责无法避免。

      另一方面,“钓老虎”项目也没有传递出正确的动物保护知识。在视频中,有些游客为了满足感官上的刺激,“一上一下‘挑战’老虎忍耐力”,完全把动物当做玩物看。对于这些强迫老虎做出违背本性的举动,园方不仅不制止,反而加以纵容。以此种方式“科普”动物知识,游客们很难对动物形成正确的认识,至于树立保护动物意识,则更谈不上了。

      如今,“钓老虎”项目虽然被整改,但是此事留下的思考,显然不能止于此。需要看到,既不安全也不文明的“钓老虎”项目已经存在十多年,其间很少有人对这个项目进行质疑。而在疫情发生之后,这个项目迅速成为了众矢之的。这表明疫情改变了国人对动物的认知,许多人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了新的看法,开始重新审视人与动物的关系。

      反观云南野生动物园,这个本该对动物进行“综合保护”和“保护教育”的机构,却因将利益凌驾于对动物的保护之上,好好地被公众“上了一课”。对于园方来说,如果不能深刻认识到自身问题,积极反思,在保护野生动物的法律逐渐完善和相应监管加强的当下,这种“课”可能会越来越多。云南野生动物园出现的问题,也给其他动物园敲响了警钟。随着公众保护动物意识的不断加强,如何克制逐利冲动,真正承担起保护动物、宣传普及动物知识的重任,需要各个动物园认真思量。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郭博文 )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