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公约意识”如何贯穿非遗高等教育全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亚太地区多国代表一同寻找答案
“近年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逐渐认识到,高校以其人员的专业化构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具有本土化优势,发挥着可持续性的巨大作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文化事务负责人希玛珠莉·古榕说。7月22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与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融合培训班在上海开班。
在全球视野下,非遗传承保护与高校教育的结合在各国有哪些经验可互相借鉴且值得推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的规范普及与区域指导,能为“非遗进高校”打开怎样的新局面?在为期一周的培训中,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亚太地区的多国代表将一同寻找答案。
需求调查后建起教育网络
本次培训班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培训中心(以下简称“亚太中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曼谷办事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信息和网络中心(以下简称“韩国亚太中心”)等共同主办。中国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中国艺术研究院、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外国语大学的代表以及来自中国、印度、尼泊尔、菲律宾等亚太地区20所高校的专家和学者共计50余人参加了本次培训班。
“近10年来,亚太地区在研究有形遗产教育方面的投入力度逐年增长,对非遗教育的关注仍有待加强。”希玛珠莉·古榕介绍,鉴于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发起致力于挖掘非遗与高等教育融合潜在优势的项目计划。
2015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泰国召开了第一次针对研究非遗教育发展的区域性专题研讨会,特别强调了高校在加强与非遗相关的项目活动中信息交流与合作的迫切需求。在此基础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韩国亚太中心对亚太地区各高校非遗领域教育现状及需求展开了一次全面调查,并于2018年7月在韩国国立文化遗产大学召开会议,正式建立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亚太地区高等教育网络”(以下简称“高等教育网络”),成员为来自亚太地区11个国家的19所高校代表。据悉,高等教育网络每两年召开一次会议,分享与非遗相关课程及活动经验,探讨高校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交流合作、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二类中心的合作。
回顾该项目的实施初始,韩国亚太中心合作及网络办公室主任朴原模表示,成员们普遍表现出对《公约》基本理念与核心内容认识不足、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保护能力建设战略知之甚少等问题。“仅有1/3的高校在他们的非遗课程中使用了《公约》或者能力建设方面的教材,这引起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重视。因此,举办针对高等教育网络成员理解《公约》、帮助其将《公约》精神和内容纳入教学课程的培训迫在眉睫。”朴原模说。
开展培训搭建互鉴互学平台
亚太中心主任梁斌介绍,作为连接《公约》与高等教育的第一期培训班,该培训班旨在向来自高等教育网络的学员讲授《公约》准则、关键信息以及能力建设总体情况,之后学员将根据所学内容,遵循《公约》精神和能力建设文本,修改非遗课程中不合理的内容。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证培训师朴尚美、甘米尼·维耶苏里亚应邀授课,课程围绕“《公约》的基本概念”“履约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及机构”“清单制定”“社区及社区参与”“保护计划及伦理原则”“非遗与性别”“非遗与可持续发展”等主题讲解,结合非遗融入教学内容的课程设置、教材编撰,以及非遗实践等内容,解答学员疑惑,确保非遗在学术界的深入融合更加务实、有效。
培训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秘书处能力建设及遗产政策部门工作人员阿什莉·伊丽莎白·坎宁安介绍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遗的能力建设战略以及高校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并以非洲的两所高校为例,从顶层设计角度对非遗与高校的融合实践进行分析。同时,来自6所高校的专家和学者分享了本校相关非遗项目,并就非遗保护与高等教育进一步融合进行了充分讨论。
“一方面,通过培训师的授课,让参训学员领会《公约》精神与内容,在此后的课程设计、教育实践中始终保持‘公约意识’;另一方面,此次培训也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国际交流平台,各国非遗高等教育实践经验得以交流分享,通过相互借鉴学习,势必推动亚太地区乃至全球更多国家在非遗高等教育领域达成共识与进一步发展。”梁斌说。自2012年成立以来,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二类中心,亚太中心深度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保护全球能力建设战略的实施,并致力于为亚太地区48个教科文组织会员国提供能力建设服务。此次培训是亚太中心举办的第40期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力建设培训班。截至目前,中心举办的培训班已覆盖亚太地区34个国家和地区。
中国实践走在世界前列
中国“非遗进校园”已经走过了10余年历程,在非遗与教育融合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和心得,许多优秀实践项目走在世界前列,为亚太地区乃至世界各国树立了榜样。“自2004年加入《公约》以来,中国一直遵循《公约》提出的,国家要在非遗保护方面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的精神,在政府主导下,致力于推动包括高校在内的全社会参与的非遗保护。”中国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王晨阳指出,2011年中国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目前已经有29个省区市出台了本行政区划的非遗保护条例。
据了解,当2015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曼谷讨论如何加强大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工作之时,中国也正在进行一项全新的非遗探索——把普通非遗传承人送进高校去接受免费培训,即“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
“我们的目的是让他们学习《公约》,深刻认知自身遗产的价值和权益,学习在当今高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下如何进行再创造的技能,这项计划得到了广大非遗传承人和各高校的广泛支持。各高校在这项计划中得到了来自田野的丰富滋养,他们认为,这也是对高校教师的培养。”在王晨阳看来,高校是开展这项实践的主力军。“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传承人接受高等教育,许多接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也会走进非遗传承人行列,尤其是非遗保护的行列,非遗保护将成为一项社会职业。”王晨阳说。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邵希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