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山西永济打造沿黄融合发展示范循环圈——做好“沿黄”绿色文章

2020年11月22日 06:11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在治水的同时,山西省永济市对生态环境、人居环境进行全方位治理,市区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资料图片)

  立足“黄河沿岸、三晋门户、文明之源、生态富地”的生态建设定位,近年来,山西省永济市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地理优势、文化积淀,以产业为支撑,文化为灵魂,旅游为载体,打造沿黄融合发展示范循环圈,推动优良生态、美丽城乡、全域旅游互促共进。

  “不是海,却比海更美”,这是很多到过山西省永济市伍姓湖的游客对它的评价。

  伍姓湖是山西最大的淡水湖。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上游工业企业剧增,大量工业废水排入伍姓湖,古人笔下的“汪汪千顷波”变成了周边村民避而远之的污水湖。

  为了重现伍姓湖的昔日如画风光,永济市开始了“刮骨疗毒”式的治理,实施污水截污枢纽、人工湿地建设、生态护坡等一系列工程。经过综合整治,伍姓湖重获新生。

  伍姓湖的变迁见证了永济市在保护和打造绿水青山、发展绿色生态经济方面所做的努力。

  近年来,永济市立足“黄河沿岸、三晋门户、文明之源、生态富地”的生态建设定位,做好“沿黄”绿色文章,打造沿黄融合发展示范循环圈,推动优良生态、美丽城乡、全域旅游互促共进。

  生态治理再现绿水青山

  沿着平整的巡湖路往下走去,碧波荡漾的伍姓湖渐渐出现在眼前。湖边水草茂盛,湖中湖水清澈,让人很难将它与臭气刺鼻的“污水湖”联系在一起。

  “上世纪60年代,由于周边工业企业大量排放污水,再加上上游被污染的涑水河河水渗入湖中,湖水变黑变臭,多年不见鱼虾踪影,连附近的村民都不愿到湖边放牧打草。”永济市森林派出所所长朱晓勇告诉记者。

  2018年,永济市在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山体生态修复和环境综合整治上持续发力,修编了《永济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重新定义了伍姓湖在该市生态工程中的战略意义,启动了伍姓湖生态修复保护治理工程,住建、环保、林业、水利等部门共同参与。工程投资7600万余元,建成一条650米长的平坦引道和一条景色迥异长达16.7公里的巡湖路,栽植乔木灌木43种1.6万余株,花草植被38万余平方米。与此同时,拆除破旧违建20处3000余平方米,清除各种垃圾4000余立方米,并修建围栏20公里,以保护湿地动植物栖息生长,恢复伍姓湖原本生态。

  为了彻底改善域内流域水质,永济市又先后启动了涑水河入黄口水生态修复工程和伍姓湖人工湿地建设。在不久前投入运行的涑水河人工湿地,记者看到,昔日杂草丛生、污水横流的涑水河入黄口已被一座座潜流湿地、植物塘替代,碧波荡漾、环境整洁优美,河道自然生态面貌焕然一新。永济市河道站负责人李卓告诉记者,涑水河是黄河的一级支流,多年来,由于黄河河床的不断抬高,涑水河在入黄口地段形成了大片漫滩积淤区,给当地生态环境和入黄水质造成了极大影响。2018年11月,永济市启动了涑水河入黄口水生态修复工程,项目总投资3100万元,占地593.4亩。“经过一年多的建设,项目目前已全部完工,对黄河流域水生态修复和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治水的同时,永济市还下大力气对生态环境、人居环境进行全方位治理,先后制定了《沿线房屋立面改造提升规划》《沿山生态修复规划》《黄河滩涂八大万亩基地提升规划》和《沿线高标准绿化提升规划》,从规划、道路及配套建设、绿化提升、房屋立面改造、环境卫生整治、美丽乡村建设、产业发展、中条山生态修复、黄河和鹳雀楼两个生态园区建设十个方面列出了27项重点工作任务,明确了责任单位和完成时限。

  与此同时,永济市自然资源、农业农村、林业等部门围绕生态建设目标,对沿线涉及的镇、村、景区以及产业等进行全面规划、绿化、彩化等,按照晋南民俗风格对沿线的民房、墙体立面、沿街商铺、农业设施用房、山体破损面修复及沿线绿化美化等提升工作进行统一规划设计,目前已累计完成沿线村牌、桥涵、立面结构等40处规划设计。

  天蓝、地绿、水清,如今的永济宛如一幅清新的山水画,街道整洁绿树掩映、农家小院白墙青瓦……

  推动“沿黄产业”融合发展

  “我们合作社目前有社员51户,养殖面积1100余亩,吸纳员工100余人,年产成鱼2500余吨,每亩利润可达2万元,年总产值2500余万元。可以说,养鱼业已经成为村里的重要支柱产业。”永济市沿黄段蒲州镇杨马村渔业合作社理事长杨志强告诉记者,今年杨马村被纳入“沿黄示范循环圈”,前些日子他们已经完成改造提升鱼塘的看护房、环塘路等。“我们准备在渔业养殖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开发休闲旅游项目,利用好黄河的水资源,做好杨马村的‘水文章’。”杨志强说。

  杨志强所说的“沿黄示范循环圈”,是永济市着力打造的“沿黄农林文旅康融合高质量发展示范循环圈”。永济市紧邻黄河,沿黄耕地及滩涂面积达53万亩,有着丰富的沿黄自然资源,同时还有鹳雀楼、普救寺、黄河大铁牛等著名的人文景观。这些得天独厚的资源,成为当地农林文旅康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水峪口古村是永济市文旅融合的最早践行地。走进这个小村落,踩着青石板路,街道两旁的商铺青瓦覆顶简洁朴素,汩汩的山泉从村边穿过,清新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在这里不但可以品尝地方特色小吃、欣赏地方特色文化,还可以体验游乐项目、入住农家客栈,过一把地道的农民瘾。”古村的负责人韩艳茹告诉记者,古村目前已吸引了山西、陕西、河南等省份的民间小吃、民俗工艺、民间演艺入驻,吸纳了110余家各地特色小吃。村民在此打工的有30余人,月收入3000余元。此外还有十多户村民开小店,每户月收入都在3万元以上,“节假日期间,日均游客数达5万人次”。

  农旅融合、文旅融合……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地理优势、文化积淀,永济市以产业为支撑,文化为灵魂,旅游为载体,沿黄融合发展示范循环圈“圈”出了融合发展的新动能、新天地。永济市市长黄亚平表示,下一步,永济市将持续推动优良生态、美丽城乡、全域旅游互促共进,做好“旅游+农业”“旅游+文化”“旅游+工商业”融合发展。“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实施,力求在优化空间布局上做‘亮’、在旅游品位上做‘特’,在产业发展上做‘精’,做好‘沿黄’绿色文章。”(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刘存瑞 梁 婧)

(责任编辑:符仲明)

山西永济打造沿黄融合发展示范循环圈——做好“沿黄”绿色文章

2020-11-22 06:11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