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时政更多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当金融遇上消费:支持与监管的“红白脸”

2018年11月06日 13:50   来源:新华网   

  “面对消费金融的发展,国家同时加强支持力度与监管力度的‘红白脸’做法将一直持续下去”

  2018年8月,银保监会发布了《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信贷工作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的通知》,提出积极发展消费金融,增强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这是近几年消费金融事业在我国发展的一个缩影。” 中国社科院金融法律与金融监管研究基地特邀研究员程雪军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说。

  众所周知,过去10年,消费金融市场的火爆程度与日俱增,但与此同时,这一市场的征信数据不完善、风控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也相继暴露。因此,“面对消费金融的发展,国家同时加强支持力度与监管力度的‘红白脸’做法将一直持续下去。”程雪军对本刊记者表示。

   将“蛋糕”做大

  与发达国家已有百年发展历史不同,中国消费金融行业在2009年才正式起步。

  当年,为了摆脱金融危机的影响,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原银监会考虑设立消费金融公司,为家装、教育、旅游等新兴消费需求提供金融支持,并于7月22日发布了《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

  2010年1~2月,北京、天津、上海和成都四地批准设立了首批4家试点公司,即中银、北银、锦程、捷信消费金融公司,其背后的主要股东分别是中国银行、北京银行、成都银行和外企捷信集团。

  试点开始之初,“步子”并没迈很大。根据《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金融机构作为消费金融公司主要出资人,要求最近1年年末总资产不低于600亿元人民币;而非金融企业作为消费金融公司主要出资人,要求最近1年营业收入不低于300亿元人民币。

  当时,绝大多数的非银机构达不到这一门槛,无法获得入场劵,只能通过谋求与大公司或者银行的合作才能拿到牌照。因此,首批消费金融公司主要以银行系为主。

  直到2013年国务院再次强调助推消费升级,提出扩大消费金融公司试点范围,鼓励民间资本探索设立消费金融公司后,银行系垄断型的消费金融市场才被打破。

  2015年10月,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决定将消费金融公司试点向全国铺开。与此同时,审批权下放到省级部门,鼓励符合条件的民间资本、国内外银行业机构和互联网企业发起设立消费金融公司,实行“成熟一家,批准一家”。

  在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法与金融研究室副主任尹振涛看来,中国消费金融市场正是在2015年以后才进入快速发展期。

  “电商、互联网、移动支付的崛起才是关键。电商催生了更多消费需求和金融需求,与此同时,移动App的开发应用,也为金融服务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比如我在天猫和京东购物,看到可以分期,顺手就开通了花呗、白条,简单方便,所以使用的人越来越多。”尹振涛对《瞭望东方周刊》分析。

  他认为,消费金融,尤其是互联网消费金融所覆盖的,是传统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忽视或遗漏的人群,这个群体在中国至少有10亿之众。

  一个数据足以说明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增长速度之快:2017年上半年,主流消费金融公司的营收与净利润均出现大幅增长,腾讯微粒贷规模迅速突破了1600亿元。

  与此同时,随着消费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消费金融企业掀起了海外上市的狂潮。从4月信而富在纽交所上市起,至11月底,2017年便有5家消费金融类企业在美国上市。

   监管趋紧终结“野蛮生长”

  不仅是互联网消费金融企业,巨大的市场机会面前,各类金融机构也迅速介入其中。

  随着近年来传统的“三驾马车”中,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年攀升,“精明”的银行开始将触角下沉,以往主做小微企业贷款的众多网络小贷公司、P2P平台也纷纷转向,瞄准了消费金融领域的广阔空间。

  然而,野蛮生长的环境下,鱼龙混杂导致了问题的迅速凸显。

  2016年底开始,消费金融市场相继爆出了校园贷和现金贷事件,“大学生裸贷”“暴力追债”“P2P高利率覆盖坏死账”等事件持续升温。

  “借助互联网渠道和模式,互联网消费金融的服务群体不断扩大,大学生、农民工等无征信群体成为其客户。消费金融公司为了进一步提高获客能力,在拓展业务体量的同时盲目地降低了风控门槛,导致激增的坏账风险,非合规平台只能提高利率或者采取极端手段收回成本。”程雪军说。

  为遏制情况恶化,从2016年开始,国家便加紧了对消费金融市场合规化的监管,新政频频出台。

  2016年6月28日,银监会、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贷规范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未经银行业监管部门批准设立的机构禁止提供校园贷服务,且现阶段一律暂停网贷机构开展校园贷业务。

  2017年4月初,银监会出台《关于银行业风险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推进网络借贷平台(P2P)风险专项整治。

  2017年12月1日,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P2P网贷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正式下发《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对平台的资质准入、场景依托、利率、风控等方面作了详尽的限定。

  随即,此前野蛮生长的消费金融平台开始进入洗牌期,也让正规的消费金融产品获得了更好的发展空间。

  场景为王

  自从2017年12月“现金贷”监管政策下发开始,一些消费金融平台纷纷转型求变。

  “消费金融机构的转型中,最典型的就是以智融集团、掌众金服为首的头部玩家转型成金融科技公司,将B2C的业务转向B2B,输出金融技术,赋能传统金融机构。”一位不愿具名的消费金融公司负责人告诉《瞭望东方周刊》,通过挖掘用户数据特征,消费金融科技公司可以帮助传统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进行用户的二次筛选,从而提高传统金融机构的用户覆盖率。

  而转型的另一种方向,则是深耕场景拓展需求。

  消费金融领域信奉“场景为王”,在3C、服装、家装、旅游、教育、出行等各类场景消费入口都集中在线上的当下,电商平台具备有近水楼台的优势。借助于移动支付工具,花呗、京东白条等消费金融产品也越来越多地走入线下,抢占传统消费金融公司、银行信用卡的应用场景。

  2018年8月18日,银保监会官网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信贷工作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的通知》,其中提出,要积极适应多样化多层次消费需求。9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其中再次强调,将以健康养老消费与吃穿用消费、住行消费、信息消费、文旅消费、教育消费等六个方面作为提高国民消费的推进重点。

  这被视为政府给予消费金融市场发展的最强信号,场景分期将为消费金融公司迎来新一轮的业务增长点提供可能。

  “消费金融行业正在迎来发展的黄金期,未来百姓将慢慢感受不到金融,因为金融已经嫁接到消费服务里了。”尹振涛对本刊记者表示。

  事实上,互联网金融竞争和冲击之下,银行系也在发力反击。

  比如,广发银行信用卡中心负责人就对《瞭望东方周刊》介绍,“近年来,结合年轻人在境外消费、海淘、商旅出行等方面的旺盛需求,广发信用卡与考拉海购、唯品会、携程等热门电商跨界合作,并针对海淘一族、年轻女性、月光族、都市白领等不同群体开发细分产品,为年轻人提供多样化的消费体验。

  在尹振涛看来,现有的场景分期领域竞争激烈,对于品牌、资金实力相对较弱的网络小贷公司等互联网金融公司来说,最好的突围方式是找到自己的新场景。而目前很多特殊市场,比如车位、二胎、墓地等场景的分期,已经开始被逐渐挖掘。(特约撰稿 梁宝荧 记者 单素敏)

(责任编辑:秦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