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时政更多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UC陈石:UC出海升级2.0模式 内容生态营销平台双向赋能商业化

2018年11月02日 12:25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11月1日,在深圳举行的2018全球流量大会高峰论坛“新兴市场的新机会”上,阿里大文娱UC副总裁陈石表示,中国互联网公司出海需要升级到2.0模式,其中包括产品策略升级、本地化运营升级及国家市场策略升级。UC作为中国互联网公司出海的先头部队,已经在印度和印尼两大市场完成了从1.0到2.0模式的升级。

  产品策略上,UC从2016年开始搭建自己的内容生态,运营内容信息流,并建立we-media自媒体平台,目前在双印已有超过10万的注册账号;本地化运营上,UC会根据各个新型市场国家的习俗和文化特点做设计,比如印度的板球、宝莱坞专题,还有十多个小语种版本的精细化运作;国家市场策略方面,UC则根据目标国家进行深度分析。

  据了解,出海9年的UC目前在海外已形成了4大产品主线,包括在两印市场拥有1.7亿月活的UC浏览器,在印度有超过1亿月活的信息流产品UC News,在全球拥有2.5亿月活的第三方安卓应用商店9Apps,以及创新产品线,如UGC小视频应用VMate。在4条主产品线外,UC在2017年10月发布了内容属性的移动营销平台UCAds。UCAds致力于从内容和流量双向创造价值,赋能出海企业,共同打造更热闹的海外市场。陈石表示,基于UC在海外搭建的内容生态矩阵,UCAds移动营销平台有强内容属性,能够定制有趣的内容,并在此基础上产生强大用户互动让广告效果更好,也能帮助广告主获取新用户。

  过去两年多的时间里,以热点内容升级流量的玩法,UC成为深受本地用户喜爱、提供有价值、有能量内容的媒体平台。包括印度IPL板球宝贝、板球亚洲杯、印度“她频道”、印尼斋月活动、印尼亚运会和足球站等,深度本地化运营让UC浏览器在印度用户中的日均消费时长达到20分钟。根据APP Annie的数据,UC浏览器在印尼的人均使用时长占据第一,超过Chrome,达到近40分钟。这就为基于内容的创新移动营销打下了坚实基础。

  作为全民体育,像美国的“超级碗”一样,IPL能够将体育与娱乐结合。今年UC浏览器开创了体育垂类内容全新消费模式,在联赛期间上线了板球宝贝海选活动,创造日均消费量峰值2.2亿。通过精细创新的内容运营,UC不仅提升了自己的影响力,也给板球站赞助商OPPO带来巨大品牌效应。2018年板球亚洲杯期间,OPPO再次与UC合作,成为有印度和巴基斯坦前国手参与的板球“世纪大战”直播活动的赞助商。该活动实现超过900万用户在线参与观战,并互动热烈。

  背靠阿里集团,UC也具备深厚的电商行业洞察,UCAds已经与许多电商平台建立深入合作,对电商成长的每个阶段都有足够的了解,可以给电商在每个步骤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UCAds与双印的所有一线电商平台都已展开合作,Lazada、Amazon、Flipkart、Tokopedia、Bukalapak等。其中,已和Lazada实现商品库对接,展现产品流,也有丰富的联合品牌广告主和电商平台的联合营销方案。

  UC还察觉了两印游戏市场的变化。以Voodoo为代表的轻游戏的成功,让厂商们看到了凭借买量推广实现快速获取玩家,也快速通过游戏内商业化的商业模式给双印游戏市场带来了新思路。陈石表示,在双印这两大增量市场,UC以开放姿态展开与轻游戏开发者的合作。

  此外,在运营活动方面,UC也做出了成功案例。UC把国内有趣的玩法带到印度,再根据当地特色进行调整。UC与Bigo Live合作,扩大活动入口,最大化活动效果,有效实现双赢。

  陈石表示,UC除在双印市场做到第一,同时也逐渐向其他新兴市场渗透,如俄罗斯、巴基斯坦、孟加拉和其他东南亚国家区域市场。“UC会坚定不移地做好出海业务,也坚定不移地把浏览器从工具属性的综合流量平台,升级成为具备媒体属性的内容分发平台。”

(责任编辑:秦爽)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