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地方财政收支矛盾加剧 报告称财政与公共风险双升

2016年12月13日 07:10   来源:经济参考报   孙韶华 赵晶

  地方财政收支矛盾加剧

  财科院报告称财政与公共风险双升

  专家建言明年积极财政政策可以加大“剂量”,统筹改革调动地方积极性

  作为经济运行的缩影,当前地方财政经济的现状与暴露出的风险值得高度关注。12日,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院(简称“财科院”)发布地方财政运行报告显示,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仍存的情况下,地方财政状况喜忧参半,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仍然十分明显。

  财科院院长刘尚希表示,从调研情况来看,财政风险与公共风险呈现双升的趋势,需要关注风险隐患,并在风险之间权衡利弊。未来宏观调控政策的空间将迎来巨大挑战。明年,积极财政政策要在供给侧改革方面加大“剂量”。

  问题 收支矛盾加大隐患增多

  根据财科院报告,除东部地区财政收支结构尚可之外,其余地区都出现了财政收支矛盾的情况。报告显示,2016年前三季度全样本有18.6%的市县(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负增长或零增长,而东北地区达到32.6%。财科院认为,这其中既有“挤水分”的因素,也有经济下行在财源上的反映,应警惕地方财政运行风险。

  报告称,在中部地区调研中发现,今年前三季度,湖南和江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分别为4.77%和5.9%;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同比增长分别为18.8%和9%,支出增幅明显高于收入增幅。在地方财力有所减少的情况下,相关刚性支出资金需求有所增加。

  在西部地区,一方面,占财政收入比重较高的传统行业量价齐跌,利润大幅下滑,税收下滑严重;另一方面,新兴产业发展速度较快,但税收贡献不足,难以弥补传统产业税收快速下滑所带来的税收损失。与此同时,结构性减税加剧中小城市和县级财政困难。

  东北则出现了重点民生支出在公共预算支出的总盘子里占比,除个别小幅下降或者持平外,均有不同程度上升。同时,交通等基础项目设施的推进,使得配套投资的压力较大。东北地区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收支缺口压力也比较大。

  除了整体收支矛盾较为突出外,地方财政的一些隐患问题也仍然有待解决。

  首先,报告显示,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明显,区域间收入差距有扩大趋势。其次,样本省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税收占比有下降趋势,尽管这其中有预算口径调整的因素,但也反映出经济下行、减税政策以及财政体制调整给地方税源带来的不利影响。第三,在东部地区调研中,还发现深化改革与宏观政策实施中出现了一些相互掣肘的现象,宏观政策不协调或“一刀切”是制约东部发展的重要原因。

  国家统计局统计科研所所长万东华表示,今年以来,从推动经济运行的拉动力方面看,房地产拉动明显,但是同时也带来新的问题。疯狂上涨的房价需要适当降温。也应该看到,民间投资增速低于3%仍没有明显改善。万东华认为,还应该看到地区行业分化正在加剧的情况。

  警惕 财政风险与公共风险双升

  刘尚希指出,从调研的情况来看,地方政府债务增长的压力仍然很大。“地方债务管理在加强,但是压力并没有减弱,各种压力迫使地方去借钱,就像‘高压锅’盖住了锅盖,但是火还在底下烧。”他指出,“一方面不得不借钱,另一方面借钱受到各种制约。如何既要控制风险,又让地方有施展空间,这也是当前需要认真面对的。”

  以中部地区的调研情况为例,首先是政府性债务风险不断累积。此外,地方融资平台转型难度大。报告称,如何把握好财政运作的“度”,在稳增长与调结构之间找到平衡点,是对地方政府能力的重大考验。

  刘尚希也指出,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型升级、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整体风险也在加大。从调研的情况来看,验证了基本的判断,即在经济运行中出现转型亮点的同时,风险也不容忽视。

  他指出,值得关注的是,在财政风险上升的同时,公共风险也在上升。公共风险上升表现在城镇化、人口流动、老龄化等对公共服务的挑战愈加明显,公共服务改革跟不上,例如部分地区养老保险收不抵支的情况有继续扩大的趋势。

  刘尚希指出,尤其是在经济下行风险仍存的背景下,叠加了财政风险与公共风险的“双升”,这意味着整体风险在扩大,政策空间在收窄。“一般来说,如果公共风险扩大了,可以通过财政风险扩大的方法化解,但是当前财政风险也上升了,因此财政政策的空间也就有限了。”

  对策 财政政策加大“剂量”

  刘尚希指出,化解两难境地,需要新的风险组合,而如何权衡公共风险和财政风险,也就成为制定宏观政策的基本依据。在他看来,明年积极财政政策还将延续,保持连续性。但不是“不变应万变”,而是在之前的基础上更好地释放效果。打个比方来说,疗程没完不能换新药。但也不等于说剂量不变,可能要加大剂量,也可能要加几味药。

  在他看来,以前的积极财政政策更多是在扩大总需求方面发挥作用,现在更应该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角度考虑问题。在以往“三驾马车”的需求侧框架下,对财政政策的理解总是放在扩大总需求,现在是适当兼顾总需求的条件下,重点放在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内涵、目标不同了,手段也要变化。

  报告建议,继续减税降费,针对关键环节完善税收制度,降低企业税收负担。进一步加大小微企业税收优惠力度,降低中小企业的税费负担,培育新产业和新增长点。严格落实降低社保费率政策。在现行已经适度降低失业保险费率、工伤保险费率和生育保险费率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适度降低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的征缴费率,减轻低收入群体和用工企业的社保负担。

  此外,进一步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建立法治化的财政体制。包括加快推进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完善中央与地方以及地方间的税收分享机制,探索各级财政支出责任法治化等。

  报告还提出,改革需做好统筹规划,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应区分不同改革的类型,探索调动中央与地方积极性的改革路径。对于自上而下的改革政策,建议探索“中央设目标、省级定政策、市县出方案”的模式。

  刘尚希也指出,事实上,改革的风险也在加大。改革协调的难度加大,阻力也在加大,改革步入深水区,一些阻力看不见摸不着,使得改革落地的难度也在加大。改革存在“空转打滑”的风险。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唯一的出路就是改革,因此要迎难而上,中央与地方的合力变得至关重要,地方的积极性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尤其是改革方面的积极性。

  万东华表示,下一步,要高度重视和强调发展的重要性,加速培育新动力,挖掘老潜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认识到转型的长期性,对速度既要重视也不要过分追求。此外,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尤其是市场化改革。改革的各项政策既要落地,又要注意科学性、配套性和改革效果。记者 孙韶华 赵晶 北京报道

(责任编辑:王炬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