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北京11月29日讯 今天出版的《经济日报》第六版经济圆桌刊发题为《保障农民收入与市场化改革并重》一文,国家发改委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黄汉权在接受访问时表示今年农业最大的亮点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特别是围绕粮食阶段性结构性过剩主动调减玉米面积、增加大豆种植。国家今年在东北地区启动了玉米价格形成机制市场化改革,同时继续实施大豆目标价格试点,通过价格信号引导农民调整农业生产结构,预计今年玉米种植面积减少3000万亩左右,大豆面积增加2500万亩左右,这既有利于缓解国内玉米供求过剩和高库存的压力,也有利于减少国产大豆供给不足的缺口。受玉米价格改革影响,国内市场玉米价格大幅下降,目前每斤玉米价格在0.6元至0.8元之间,与国际市场价格差距明显收窄,有效抑制了玉米及其替代品进口。
前三季度,我国农产品价格波动较大,同比涨幅呈现前高后低走势。分季度看,一二季度农产品生产价格同比上涨较大,三季度增幅明显下降,只有0.4%,比二季度回落7.3个百分点。分品种看,三季度小麦、玉米、薯类生产价格同比分别下跌4.2%、13.3%和9.1%,生猪生产价格指数同比上涨9.9%,涨幅比二季度回落28.2个百分点。
黄汉权说农产品价格波动通过传导影响食品价格,进而对CPI走势产生重要影响。食品价格在我国CPI篮子中占三分之一左右的权重,其涨跌在相对程度上决定着CPI的走势。
黄汉权表示农业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是农民收入的两大主要来源。近两年来,随着国家下调玉米收储价格和停止上调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格,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增幅呈现下降趋势,从2013年的8.3%下滑至2015年的4.9%。今年以来,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粮食去产能、去库存步伐加快,粮食购销主体市场预期不明朗,导致需求萎缩,加剧粮食价格低迷甚至下行,影响了农民增收。前三季度,农村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名义增长7.0%,增速比二季度回落1.5个百分点,连续两个季度回落。特别是东北玉米主产区,受种植结构调整难和玉米价格大幅下降的影响,农民经营性收入可能出现明显下降。因此,应该进一步完善农业直接补贴政策,根据农业生产成本变化适当提高补贴水平,确保农民种粮不吃亏;要结合市场供求变化,考虑市场承受能力,做好粮食特别是玉米“去库存”工作,把握好节奏和力度,避免加剧市场价格下跌;要稳定市场预期,消除粮食购销主体入市收购粮食的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