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市场 > 消费品质量安全 > 各地质量信息 > 正文
中经搜索

“浙”里治理讲标准

2021年10月28日 10:00   来源:中国质量报   

  □ 记者 曹吉根

  作为全国第一个标准化综合改革试点省,浙江的标准化工作,不但起到引领经济创新发展助推企业转型升级作用,也发挥出提升社会治理水平、优化政府服务的功能。全省各地紧密结合社会治理工作需求,制定实施了一批独具特色的标准规范。

  温岭:企业开办全程网上办理

  全国首个企业开办省级地方标准《企业开办全程网上办规范》将于10月28日起实施。该规范由温岭市市场监管局牵头起草,将“一网通办、一次认证、一表填报、一次领取、一日办结”企业开办网上办模式和先进经验提炼为标准,为企业提供各类指引和其他延伸服务,适用于所有类型企业开办的全程网上办理。

  “有了这个标准,上午在家通过电脑提交资料,下午就可以领取营业执照了。”温岭市民季海灵在拿到新营业执照时感慨道。今年以来,温岭超过85%的新开办企业是全流程一网办结的,总数超过5000家。

  台州:政务服务标准化成果斐然

  近日,台州市市场监管局选送的“实施全链条政务标准化推动民营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入选市场监管总局第一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典型案例。

  近年来,台州市将标准化理念全方位渗透到政务服务中。市级地标《政务服务一窗通办工作规范》等在台州140个大厅实施,窗口人员精减50%以上,人均日办件量从5.88件上升至13.9件,服务满意度达98.68%。

  此外,台州市还参与起草《政务服务评价工作指南》等国家标准,牵头起草《政务办事“最多跑一次”工作规范》《群众和企业全生命周期“一件事”工作指南》等省级地标,为省内外7000余名人员提供标准化培训指导。

  温州:标准化赋能公共服务

  “用标准规范公物云仓运行、公用房管理,实现节能降耗,值得借鉴推广。”在10月20日召开的全国机关事务标准化试点工作现场会上,温州市机关事务局“5项地方标准+357项内部标准”构成的标准体系和实施效果,赢得了与会代表的肯定。

  这是近年来温州市市场监管局积极推动标准化赋能公共服务的成果。《城市书房服务规范》《公共图书馆馆外服务场所服务规范》等引领温州城市书房等公共服务走在全国前列,《民营企业健康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等则为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提供“温州经验”。

  宁波:标准领航建设“五化”市场

  在农贸市场“五化”(便利化、智慧化、人性化、特色化、规范化)提升建设过程中,宁波市制定了全国首部以菜市场建设管理为调整对象的地方性法规《宁波市菜市场管理条例》。其中针对水产过度捆扎问题,该条例还创设了“宁波特色”处罚条款。

  结合农贸市场建设管理缺乏统一标准的实际情况,宁波市已着手制定《菜市场建设管理布局规范》等地方标准,在浙江省内首创“测评+通报+整改”农贸市场闭环管理机制,调查显示,宁波98%的群众对菜市场改造提升工作表示满意。

  金华:首违不罚纳入清单管理

  今年以来,金华市市场监管局决定在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金义片区将轻微违法首次查出不处罚纳入清单管理,首批纳入清单的行为有95项。

  截至目前,已有58起违法行为适用了此事项清单,实施了首违不罚。浙江珏宏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未按规定悬挂营业执照,执法人员督促当事人按规定悬挂营业执照并签订承诺书,免于处罚。下一步,金华市市场监管局将推出自贸区《从轻或者减轻处罚事项清单》。

  临海:构建社会治理标准体系

  “对每个生产主体的巡查频率保持每月至少一次,巡查时要着工作服,持网格员证件,持‘临海市基层治理综合信息平台’移动终端……”这是临海市《网格员食品安全协管工作规范》给网格员工作定下的标准。

  近3年来,临海市市场监管局采用“培育一个、成熟一个、推进一个”的方式,率先在政务服务、基层治理、社会救助、生活服务等方面着力打造社会治理标准化的“临海样板”。

  目前,临海市已发布实施《公共资源交易政务公开规范》等23项社会治理标准,有16项标准正在研制中。

  遂昌:3项国际标准发出“遂昌声音”

  近日,遂昌县神农谷炭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张育民从该县市场监管局领到60万元奖励资金,因为该公司参与制定的《通用竹炭ISO21626-1:2020》《燃料用竹炭ISO21626-2:2020》和《净化用竹炭ISO21626-3:2020》3项国际标准正式发布。

  这3项竹炭国际标准以遂昌竹炭标准为蓝本制定,对于完善世界竹子标准化体系、规范竹炭及其产品的定义和内涵、有效突破技术壁垒和贸易壁垒、促进竹炭产品国际贸易等具有重要作用。

  《中国质量报》【走基层 看浙江 写质量】

(责任编辑:佟明彪)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