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参与《国家宝藏》《唐宫夜宴》《元宵奇妙夜》的制作,开发“考古盲盒”。作为河南博物院院长,他对如何让文物真正“活”起来有独到见解。他认为,群众对考古和文物始终保持“神秘仰望”的姿态肯定不行,必须让文物“下凡”,游走人间,让文物“说话”,多些人间烟火气。
从《唐宫夜宴》《元宵奇妙夜》的相继出圈,到博物馆文创产品“考古盲盒”的火爆全网,河南博物院频上热搜。河南掀起“考古热”,离不开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的执着坚守。“文物不再是尘封的古董,让文物‘下凡’,游走人间,让文物‘说话’,多些人间烟火气,让老百姓看得懂、感兴趣、想参与、有收获”,这是他对文物“活”起来的朴实解读。
如何让考古与文物不再是“神秘仰望”,是马萧林一直思考的事情,这或许和他近20年的考古经历密切相关。20世纪90年代,马萧林踏入考古行业,多年的田野考古,加上国外留学访学的阅历,让他静气沉心解读历史的同时,也在苦苦思索如何让更多人认识和了解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遗产。
如何让文物活起来?马萧林认为,这个“活”字有两层含义:一是让文物走出“深闺”,只有动起来,才能更多地走近群众;二是让文物走进百姓生活,把“文物”带回家。“想让文物火起来,必须吃透两头。”马萧林告诉笔者,既要吃透文物背后尘封千年的历史,解读深厚的文化意蕴,做到胸有丘壑、眼有星辰,又要吃透群众的心理,精准分析百姓的喜好,找准结合点,激活兴奋点。
拿着迷你版“洛阳铲”,小心翼翼地把土块挖开,将表面的浮尘一一扫去,你可能会见到青铜器、印章、玉佩等文物仿制品。“考古盲盒”使“文物”走进了寻常百姓家,也成功勾起了大批年轻人走近考古的兴趣。马萧林认为,每个考古人都是中国故事的讲述者,吸引百姓围观,让公众参与和了解,让社会共享共用,这是考古者的本分。
“每一件文物,绝不是静止的古董,而是活着的历史;每一件文物,都是一个记载民族血脉的基因密码。”马萧林深知,考古文博人的使命和担当就是解读历史,破译密码,“文博人在研究藏品、解读藏品时,要以文物为支点,精准定位文物背后关于中华文明包容多元一脉相承的历史与时代价值,发现更多祖国大地上的丰沛遗存与文化记忆。”
编钟、骨笛依次奏响,一群彩绘陶俑逐渐从博物馆中“走出来”,幻化成唐宫少女,鲜活又生动。“这是科技赋能创新文化产品。”马萧林说,科技赋能不仅能让文物会说话、动起来、活起来,也能让厚重的历史文化穿越时空,更好彰显传统文化的魅力。
创新表达方式,让文物流行起来。马萧林认为,《国家宝藏》的热播、“考古盲盒”的走红、《唐宫夜宴》和《元宵奇妙夜》的出圈,都离不开技术的支撑。因此要及时、有效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数字“黑科技”,开发沉浸式展览和体验。同时还要借助短视频和社交平台等传播领域的新技术,让文化产品能够以更快的速度、更强的力度迅速传播并维持热度。
文物要真正“活”在当代,离开了具体的生活场景,离开了地域文化的浸润,作为游客浅尝辄止,很难领会其精粹。“考古成果是青少年认识历史、传承文化的鲜活教材。”马萧林提出,对传统文化内核的精准认识,在表现形式上融合好科技力量,充分调动传播推广的途径,是让文物“活”起来、让传统文化“潮”起来的有效路径。他认为,在打造社教活动、沉浸式体验、文创产品等品牌体系的同时,必须坚守底线思维,避免过度娱乐化、媚俗化,一味追求所谓的关注度、流量和出圈。“文物活起来,并不是简单地走进生活。要把文物凝结的文化信息推向社会,这有助于我们更清楚地认识自身的文化本源。”马萧林说。
最近,三星堆相关话题频上热搜。“要让文物活起来,就要吸引年轻人的关注。”在马萧林看来,“物无定味,适口者珍”,对了自己的胃口,就是真正地道的文化大餐。这也充分说明,优秀文化产品在多元文化盛行的今天并非曲高和寡,更不是乏人问津。博物馆要真正放下包袱,和年轻人进行真诚的交流和对话,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有趣的创新。他认为,作为文物考古工作者,要正视和顺应公众的多元需求,以更加包容和开放的心态“开门办考古”,“不仅让世界看得到,也能让世界看得懂,从而增进世界对中国的认知和理解”。
马萧林对文物活起来有其深入思考和广泛实践,同时也持续关注着文物保护的进展。针对日前3游客在长城墙体上刻字留念的事件,马萧林指出,文物破坏违法成本低,让违法者有恃无恐。他认为,在加强宣传引导的同时,必须让文物保护长出“铁齿钢牙”,设立文物违法行为“黑名单”,让违法者寸步难行。为此,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的马萧林在近几年的全国两会上,先后提交了“加强文物保护执法队伍建设”“推进实施文物安全直接责任人公告公示制度”“进一步发挥文物保护员作用”等提案。马萧林表示:“加强文物保护,可以采取‘人防+技防’的措施,利用无人机等科技手段提高防护能力,建立起文物保护志愿者队伍和组织网络。”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马萧林说,文物,被人记在心中,被关注和保护,才不会默默无闻。火起来的不仅仅是文物,更是文化自信、民族自信。
(作者:王胜昔 汪俊杰)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李江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