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产业 > 文化大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如何借好新兴科技这股力,让更多文物活泼出圈?

2021年02月24日 08:09    来源:文汇报    范昕

  原标题:在文博界人士看来,以《唐宫夜宴》为代表的创新探索获得大众认同颇具启示意义

  如何借好新兴科技这股力,让更多文物活泼出圈?

  凭借亮相河南春晚的舞蹈《唐宫夜宴》,一群娇憨可人的“唐朝小胖妞”从唐代穿越而来,带动了妇好鸮尊、莲鹤方壶、贾湖骨笛、《捣练图》、《簪花仕女图》等国宝火热出圈。据悉,她们新近又来到河南博物院录制了现场版,即将登上河南元宵晚会。值得关注的是,最近一段时间,文物破圈所收获的满堂彩,《唐宫夜宴》并非孤例。舞蹈、动漫、影视、综艺、游戏、小程序……形形色色的载体之上,不约而同涌动着文物、古画破茧而出、穿越时空的踪迹,带来文化艺术生命力的多维感知。其中,以新兴科技创新文博元素的当代表达,可谓一种共通的创作逻辑。比如《唐宫夜宴》,就是充分运用了5G、AR(增强现实)等最新技术,在二次创作、数字合成、融媒体传播等手段的创新下,以虚拟场景与真人演绎的有机交融将歌舞融入博物馆场景,让文物鲜活可感。

  在文博界人士看来,以《唐宫夜宴》为代表的创新探索获得大众认同颇具启示意义。它提醒我们,在激活传统文化宝藏、推动文博资源的创造性转化方面,新兴科技大有可为;但与此同时,如何用好新兴科技,则需要以诚意去揣摩,以匠心来打磨,充分挖掘展示文物资源背后深厚的文化内涵与智慧。

  5G、AR、区块链……新兴科技不断丰富文物出圈的应用场景

  让文物活泼泼地出圈并非一件新鲜事。早在数年前,一系列 “萌萌哒”的文创就曾激活故宫的文博资源,引无数人竞折腰。不过最近一段时间,文物出圈的路径显然在升级。无论以何种形式作为载体,都越来越注重于借力日新月异的技术手段,进一步“脑洞大开”,于古今交汇处为沉睡的文物找到新的可能。

  除了《唐宫夜宴》之外,另一个被文博界津津乐道的案例是“云游敦煌”。该小程序上线一年间,以不断刷新的科技感,成为数字文博标杆样本,迄今访问量近3000万人次。春节前夕,“云游敦煌”推出了“点亮莫高窟”功能——敦煌文献中描述的莫高窟岁时燃灯“一川星悬”的盛大恢弘场面,竟然首次在线上得以重现。每一位用户都可以“点亮”崖体上的洞窟,点亮人次增多,画面中灯光的亮度则越强。记者了解到,“云游敦煌”此番还原莫高窟传承千年璀璨的岁时民俗,移动数字技术和区块链技术是硬核支撑。例如,每位用户的点亮动作被永久记载在互联网上,获得互联网世界中专属于自己的唯一哈希值,就得益于区块链技术的加持。

  收官不久的 《登场了!敦煌》同样凭借科技手段的运用,在一众文博综艺节目中翻出了扑面而来的新意,并因此俘获了一大批青年粉丝。吸引年轻人追看的,不仅仅是青春偶像成为寻访嘉宾、纪实影像与真人秀混搭的样式,更有穿插在每期节目中的动画特效片段——因莫高窟保护刻不容缓,节目拍摄并未直接在洞窟内进行,取而代之的是数字扫描资料,而让千年壁画“动”起来的动画特效则进一步丰富了文化内涵的表现力,它们雅致简洁,略带剪纸风格。

  在业内人士看来,让文物活泼泼地出圈,一方面需要把文物背后的精气神充分挖掘出来,另一方面需要对接当下的生活。信息时代背景下,层出不穷的多种现代技术手段正是在此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或优化传播内容,或丰富传播渠道,或实现“身临其境”特效,或加强观众与文物互动,最终都将使古老的文物活泼起来、时尚起来,为当代的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喜闻乐见。故宫博物院副研究馆员吴萌长期从事博物馆数字化应用研究,她告诉记者:“5G时代的到来,信息的高速传输令AR在实时渲染、计算等方面的实际应用瓶颈得以突破,还将迅速带动XR(扩展现实)发展,这类技术在文博领域的应用刚起步不久,未来不可限量。”

  技术与艺术、文化的融合创新,构成文物出圈的核心推动力

  值得关注的是,形形色色的文博出圈案例中,令人眼前一亮的,不是技术本身,而是技术与艺术、传统文化的融合创新。这也提醒业界,创新不应仅想着吃技术红利。让文物活起来并不简单等同于让文物动起来,只有形式不见内容,只有技术不见文化,注定走不远。

  大英博物馆两年前将中国明代山水画《秋林读书图》立体化的尝试,在互联网上流传甚广,至今仍有借鉴意义。这段短短两分钟的影片,通过3D技术将中国画特有的“高远”“深远”“平远”变得真实可感,平面的山水画卷瞬间有了纵深感,不知不觉间,观者已神游在古老的画中世界。吴萌指出,这样的技术实现起来不难,但将其移植到其他画作上并不容易。这需要严谨的学术支撑,用合理的想象补全画面中太多纵深向的细节,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批量复制”。

  每一种“文物活起来”的爆款样本,都有其独一无二的配方。如何调配,需要沉下心来揣摩。在业内看来,只有深刻理解文物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才能准确提炼并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把文物承载的文化力量充分释放出来。艺术评论家陈履生特别提出,对于现代技术的运用,需要注重其与文物气质的相契,以确保跨界的品格。

  对此,不妨将目光投向文博综艺《国家宝藏》这一业内公认的范本。这是一档充分调动现代舞美技术营造沉浸感的节目,但其三季评分在“高位”逐季上升的真正“秘方”,其实是针对每一件国宝、每一座博物馆内涵的深度挖掘与个性策划。例如在聚焦苏州博物馆的一期中,节目组用颇具地方特色的苏州评弹作串联,背后的隐线则是尽显对于雅致生活追求的“苏作”,令不少观众感叹由三件国宝而读懂了一座城;而在聚焦布达拉宫的一期中,与历史上的文成公主同样令人泪目的,是一位为西藏教育倾注毕生心血的“当代文成公主”的故事。由此可见,最终让这档节目口碑与热度持续在线的,是国宝的精神内核,技术不过是恰到好处地为内容插上翱翔的翅膀。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郭博文 )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 文创盲盒受欢迎      2021年02月24日
  • · 考古科学家会越来越多吗?      2021年02月08日
  • · 大运河河北泊头段发现明代沉船      2021年01月30日
  • · 流失英国68件文物的漫漫回家路      2021年01月08日
  • · 攀枝花与攀钢      2021年01月04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如何借好新兴科技这股力,让更多文物活泼出圈?

    2021-02-24 08:09 来源:文汇报

      原标题:在文博界人士看来,以《唐宫夜宴》为代表的创新探索获得大众认同颇具启示意义

      如何借好新兴科技这股力,让更多文物活泼出圈?

      凭借亮相河南春晚的舞蹈《唐宫夜宴》,一群娇憨可人的“唐朝小胖妞”从唐代穿越而来,带动了妇好鸮尊、莲鹤方壶、贾湖骨笛、《捣练图》、《簪花仕女图》等国宝火热出圈。据悉,她们新近又来到河南博物院录制了现场版,即将登上河南元宵晚会。值得关注的是,最近一段时间,文物破圈所收获的满堂彩,《唐宫夜宴》并非孤例。舞蹈、动漫、影视、综艺、游戏、小程序……形形色色的载体之上,不约而同涌动着文物、古画破茧而出、穿越时空的踪迹,带来文化艺术生命力的多维感知。其中,以新兴科技创新文博元素的当代表达,可谓一种共通的创作逻辑。比如《唐宫夜宴》,就是充分运用了5G、AR(增强现实)等最新技术,在二次创作、数字合成、融媒体传播等手段的创新下,以虚拟场景与真人演绎的有机交融将歌舞融入博物馆场景,让文物鲜活可感。

      在文博界人士看来,以《唐宫夜宴》为代表的创新探索获得大众认同颇具启示意义。它提醒我们,在激活传统文化宝藏、推动文博资源的创造性转化方面,新兴科技大有可为;但与此同时,如何用好新兴科技,则需要以诚意去揣摩,以匠心来打磨,充分挖掘展示文物资源背后深厚的文化内涵与智慧。

      5G、AR、区块链……新兴科技不断丰富文物出圈的应用场景

      让文物活泼泼地出圈并非一件新鲜事。早在数年前,一系列 “萌萌哒”的文创就曾激活故宫的文博资源,引无数人竞折腰。不过最近一段时间,文物出圈的路径显然在升级。无论以何种形式作为载体,都越来越注重于借力日新月异的技术手段,进一步“脑洞大开”,于古今交汇处为沉睡的文物找到新的可能。

      除了《唐宫夜宴》之外,另一个被文博界津津乐道的案例是“云游敦煌”。该小程序上线一年间,以不断刷新的科技感,成为数字文博标杆样本,迄今访问量近3000万人次。春节前夕,“云游敦煌”推出了“点亮莫高窟”功能——敦煌文献中描述的莫高窟岁时燃灯“一川星悬”的盛大恢弘场面,竟然首次在线上得以重现。每一位用户都可以“点亮”崖体上的洞窟,点亮人次增多,画面中灯光的亮度则越强。记者了解到,“云游敦煌”此番还原莫高窟传承千年璀璨的岁时民俗,移动数字技术和区块链技术是硬核支撑。例如,每位用户的点亮动作被永久记载在互联网上,获得互联网世界中专属于自己的唯一哈希值,就得益于区块链技术的加持。

      收官不久的 《登场了!敦煌》同样凭借科技手段的运用,在一众文博综艺节目中翻出了扑面而来的新意,并因此俘获了一大批青年粉丝。吸引年轻人追看的,不仅仅是青春偶像成为寻访嘉宾、纪实影像与真人秀混搭的样式,更有穿插在每期节目中的动画特效片段——因莫高窟保护刻不容缓,节目拍摄并未直接在洞窟内进行,取而代之的是数字扫描资料,而让千年壁画“动”起来的动画特效则进一步丰富了文化内涵的表现力,它们雅致简洁,略带剪纸风格。

      在业内人士看来,让文物活泼泼地出圈,一方面需要把文物背后的精气神充分挖掘出来,另一方面需要对接当下的生活。信息时代背景下,层出不穷的多种现代技术手段正是在此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或优化传播内容,或丰富传播渠道,或实现“身临其境”特效,或加强观众与文物互动,最终都将使古老的文物活泼起来、时尚起来,为当代的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喜闻乐见。故宫博物院副研究馆员吴萌长期从事博物馆数字化应用研究,她告诉记者:“5G时代的到来,信息的高速传输令AR在实时渲染、计算等方面的实际应用瓶颈得以突破,还将迅速带动XR(扩展现实)发展,这类技术在文博领域的应用刚起步不久,未来不可限量。”

      技术与艺术、文化的融合创新,构成文物出圈的核心推动力

      值得关注的是,形形色色的文博出圈案例中,令人眼前一亮的,不是技术本身,而是技术与艺术、传统文化的融合创新。这也提醒业界,创新不应仅想着吃技术红利。让文物活起来并不简单等同于让文物动起来,只有形式不见内容,只有技术不见文化,注定走不远。

      大英博物馆两年前将中国明代山水画《秋林读书图》立体化的尝试,在互联网上流传甚广,至今仍有借鉴意义。这段短短两分钟的影片,通过3D技术将中国画特有的“高远”“深远”“平远”变得真实可感,平面的山水画卷瞬间有了纵深感,不知不觉间,观者已神游在古老的画中世界。吴萌指出,这样的技术实现起来不难,但将其移植到其他画作上并不容易。这需要严谨的学术支撑,用合理的想象补全画面中太多纵深向的细节,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批量复制”。

      每一种“文物活起来”的爆款样本,都有其独一无二的配方。如何调配,需要沉下心来揣摩。在业内看来,只有深刻理解文物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才能准确提炼并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把文物承载的文化力量充分释放出来。艺术评论家陈履生特别提出,对于现代技术的运用,需要注重其与文物气质的相契,以确保跨界的品格。

      对此,不妨将目光投向文博综艺《国家宝藏》这一业内公认的范本。这是一档充分调动现代舞美技术营造沉浸感的节目,但其三季评分在“高位”逐季上升的真正“秘方”,其实是针对每一件国宝、每一座博物馆内涵的深度挖掘与个性策划。例如在聚焦苏州博物馆的一期中,节目组用颇具地方特色的苏州评弹作串联,背后的隐线则是尽显对于雅致生活追求的“苏作”,令不少观众感叹由三件国宝而读懂了一座城;而在聚焦布达拉宫的一期中,与历史上的文成公主同样令人泪目的,是一位为西藏教育倾注毕生心血的“当代文成公主”的故事。由此可见,最终让这档节目口碑与热度持续在线的,是国宝的精神内核,技术不过是恰到好处地为内容插上翱翔的翅膀。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郭博文 )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