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唱戏 广西谋划建设文旅强区

2020年12月14日 14:11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12月14日讯 (记者 魏金金)12月12日上午,在北京广西大厦,一曲都具壮乡风情的暖场歌曲《等你来》让人仿佛一下子置身于遥远的八桂大地,随之,民族歌伴舞《美丽姑娘赶歌圩》、折子戏《打棍出箱》、独弦琴歌舞《京海琴韵》、桂剧《拾玉镯》、歌舞《醉美天下》等轮番上演,酣畅淋漓的视听盛宴让人尽享广西人文风情。“壮美广西·多彩非遗”2020 广西非遗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展示展销活动也由此正式揭开序幕。

  政府搭台

  非遗文化唱戏

    在活动开幕式上,丰富多彩的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展演让观众赞口不绝。在特色产品展销区,广西非遗手工技艺类商品及14个县区名优特产吸引观众围观购买,螺狮粉、有机茶、壮锦衍生品以及瑶药产品等成为热销产品。在展销区旁边,网红直播带货也在同步进行中。

 

  网红直播带货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魏金金/摄  

    相关负责人表示,本次活动旨在向全国各族人民展示广西丰富的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广西非遗扶贫工坊以及生产非遗手工技艺类商品企业积极搭建面向全国的宣传和销售渠道,以更好实现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据悉,广西全区现有国家级非遗项目52项、传承人49名,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914项、传承人742人,壮族霜降节作为“中国二十四节气”扩展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性名录。先后设立了壮族、苗族、侗族、瑶族、桂派戏曲曲艺、壮族歌圩、铜鼓文化等8个自治区级文化生态保护区,铜鼓文化(河池)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已成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全区现建有非遗展示中心、传承基地、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非遗扶贫工坊等各类非遗保护工作平台386个。近年来,在推进脱贫攻坚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以文化宣传搭建销售渠道成为助力乡村振兴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手段。

    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瑶医、瑶药历史悠久。近年来,当地充分利用森林覆盖率高这一生态优势,大力发展林下瑶药种植。作为展销商单位,亿草丰茂瑶药有限公司的相关负责人在接受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时表示,此前,金秀由于交通地理因素,在拓展销售渠道和市场方面颇受影响,非常希望借助类似这样的方式不断对外推广地方的瑶药文化。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驻北京办事处主任罗荣莉在现场表示,今后将继续搭建非遗扶贫工作坊、生产企业展示展销平台,畅通广西非遗手工技艺类商品及县区名优特产的销售渠道,立足八桂大地,直通京津冀,让非遗与现代商业无缝对接,助力非遗活起来、火起来。

  建设文旅强区

  推动民族文化传承创新

  前不久,在刚刚结束的中国共产党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一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扩大)会议上,广西明确提出要建设文化旅游强区这一目标,并强调将从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推动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推动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等五个方面发力来实现这一目标。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厅长甘霖在现场表示,近年来,广西深入开展非遗传承和保护利用,持续推进中越边境非遗富民惠民示范带建设,深化文旅融合,通过打造“壮族三月三”“京族哈节”等民族节庆品牌活动,精心设计推出的“中越边境非遗之旅”,成为文化和旅游部向境外游客首推的12条中国非遗旅游线路之一,有力地促进了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独弦琴歌舞《京海琴韵》表演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魏金金/摄

  目前,广西全区大部分市、县(区)设立都已非遗保护中心,文化和旅游部门融合后各市已基本设立了独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科。每年文化遗产日期间,自治区还会用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集中展示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新成果,让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走入人民群众的生活。但同时,在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发展方面,也存在经费有限、保护工作开展不平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后继乏人等现实性问题。

  瑶族绣娘现场手作刺绣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魏金金/摄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在现场走访过程中了解到,目前因传统工艺生产规模缩小,市场萎缩,如环江毛南族花竹帽编制技艺、造纸技艺、油纸伞制作技艺以及壮锦等都面临传承后继乏人困境,如壮族铜鼓习俗、刘三姐歌谣等习俗,一些敲打铜鼓和传唱山歌的群众也逐渐显现老龄化、边缘化趋势。

  甘霖表示,下一步广西将多措并举推动民族文化传承创新,持续推进文化旅游强区建设。

  本次活动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驻北京办事处联合主办。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李冬阳 )

非遗文化唱戏 广西谋划建设文旅强区

2020-12-14 14:11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