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吃元宵,二月初二撑腰糕,三月清明食青团,四月十四神仙糕……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苏式糕团,迄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对苏州人来说,充满文化底蕴的苏式糕团,让一年四季的苏式生活变得有滋有味。和市民朝夕相伴的百年老字号“黄天源”,正是苏州人吃糕的“老地方”。
从1994年开始,我在黄天源担任总经理一职,至今已经有26年。我一直都很时髦,喜欢尝试新东西,因此带领创下苏式食品糕团行业的多个“第一次”。
1994年黄天源打官司拿回了被抢注的商标,这让我第一次意识到品牌的重要性。我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建立黄天源官方网站。当时的互联网还正在起步阶段,我们以为创建一个网址就大功告成了,结果过了没多久,有人问我是不是被黑客入侵了,为什么网站上全是卖皮鞋的。点开网页一看,果真如此,我们急忙上传了黄天源的历史发展、产品介绍等各种资料,这才保住了网站。
1994年8月,我们在苏州观前街的黄天源门店引进肯德基模式,店堂改造成宽敞舒适的中式快餐模式,从一只托盘、一张广告垫纸到一张餐巾纸、一双筷子,市民购票取面方便快捷,开了传统苏式面点小吃服务业先河。1995年,我们投资400万元建成1400平方米的速冻食品厂,引进中外合资螺旋形速冻流水线设备。同时,在全市逐步开出30余家连锁分店,尝试现代配送模式。
尽管形式上有一些改变,但在我看来,米糯糕香是黄天源最大的优势,也正是因为一直在坚守这份味道,黄天源才能在近两百年的风风雨雨中屹立不倒,成为首屈一指的苏式糕团老字号。为了保证品质,哪怕是一粒米,我们也要用最好的。1995年3月,我们在阳澄湖畔开辟了首期800亩粮食基地。2000年,多次考察、反复尝试之后,黄天源又在安徽巢湖建立起粮食基地,根据苏式糕团制作需求引进太湖糯稻品种。黄天源还在昆山建立绿色浆麦草基地,精选光福镇桂花、青梅等花果作为辅料。我坚信,只有最好的原料才能做出最好的糕团。
2005年,黄天源投资1500万元购置15亩土地,建了现代食品厂,添购不锈钢淘米、磨粉机、真空高压蒸锅、消毒设备等。但是,这些现代化设备只是为了保证糕团的每一步生产是健康安全的,我还是要求采用世代传承的手工制作技艺。只要口感上有一丁点差异,我们就不会采用机械化生产模式。
保证品质是最基础的,要想做精品牌,最终还得靠糕团里的文化内涵。黄天源在五代省非遗技艺传承人的打磨下,每一款苏式糕团的制作工艺都十分完美。以糖年糕为例,要经过和粉、上笼、揉糕、出条、冷却等多道工序,和粉要经过12小时左右的“醒粉”,刚蒸好的米粉团要在120℃的温度下揉糕,起码要翻20个身才行,然后用二胡弦线“出条”。洒上糖桂花后,再经过冷却、对糕、定型、盖章等步骤,每一道步骤都精工细作,凝聚了制作者的心血。于是我就在想,大家不能只看得到一块糕团,糕团背后的非遗技艺也应该被展示出来,让更多人看到。
2016年,我们建立了黄天源苏式糕团制作技艺非遗展示厅,在里面摆上了糕团制作工具,其中不少还是老古董。大师工作室就紧挨着展厅,游客参观展厅时就能看到黄天源的大师们在工作室里研发新品或是切磋技艺。
重阳糕是传统小吃,我们每年也在做,但早先只是在重阳节那两天卖。1994年的重阳节,我邀请了苏州的几位百岁老人到店里来,给他们煮了长寿面,做了重阳糕。之后的每年重阳节,我都会举办这种祝寿活动,甚至还邀请过三世同堂的家庭一起来,由晚辈亲手做一份重阳糕送给长辈。老人们吃着高兴,我看着也高兴,因为在那之后,每年来买重阳糕的人变多了,最多时一天做了10吨重阳糕才勉强跟上需求,有人甚至提前一个半月来订重阳糕。我觉得我的目的达到了,尊老爱老的美德从一块小小的重阳糕里被挖掘出来了,并且得到了大家的认同,被发扬光大了。
最近几年,我明显感觉苏州本土小吃没落了,我们好像离年轻人越来越远了。黄天源马上就有200年的历史了,面对年轻一代,要想把这个品牌继续做下去,我们必须主动向年轻人靠拢。去年正好赶上观前总店重建,我觉得不如趁机重新装修一番,把店面设计得更加得年轻化,再加一个苏式糕团技艺制作展销区,摆上一些更贴近年轻人口味的新品,现做现卖,希望明年春季观前总店开张时,可以“请进来”更多年轻人。我们还会坚持“走出去”,非遗传承人走到学校里去,教孩子们如何制作糕点,给他们讲讲糕点背后的历史故事,让他们从小就浸入传统文化。
明年,就是黄天源成立200周年了,百年老字号如何再出发,是我执掌黄天源26年来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今年我已经71岁了,虽然我还想继续为黄天源创造更多个第一,但我觉得我可能已经不再时髦了。200岁的黄天源该如何再出发,该交由年轻一代去思考了。
(苏州“黄天源”董事长 陈锡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