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12月31日讯(记者 郭博文) 独特的课程开发、丰富的场景教学,博物馆为激发青少年学习兴趣,引导青少年自主思考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从而获得教育领域的广泛关注。2019年12月30日,京津冀“博物馆进校园示范项目”启动会暨首届“京津冀馆校教育论坛”在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举行。
京津冀“博物馆进校园示范项目”启动现场 中国经济网记者郭博文/摄
据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2015年,国家文物局和教育部联合下发《关于加强文教结合、完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功能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将引导广大中小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博物馆青少年教育资源与学校教育的有效衔接,探索构建具有均等性、广覆盖的中小学利用博物馆学习的机制。随后,国家文物局在2019年甄选出陕西、重庆及京津冀三个区域率先进行“博物馆进校园示范项目”,开启馆校合作文化教育探索的新模式。
示范项目现场启动 馆校联手搭建文化教育平台
“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引导广大中小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如平在启动会致辞中表示,馆校联合模式的探索应加强课程教材中博物馆教育的有关内容,进一步提升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契合度。
“一个博物馆的价值,不止于馆藏、不在于教化,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启蒙、启迪。”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副司长金瑞国如是说。会上,金瑞国还就如何开展博物馆进校园示范项目,提升博物馆教育职能提出三点建议:一是要以价值传播为导向,坚持“立德树人”“文化育人”;二是以文化主题为载体,通过特定主题的课程开发,探索研究性教育教学的实施途径;三是以合作共赢为机制,加强与教育、科研机构的合作,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实现馆校资源共建共享。
京津冀馆校共建合作签约现场 中国经济网记者郭博文/摄
随着京津冀“博物馆进校园示范项目”启动,在京津冀三地文物和教育系统与会人员的现场见证下,首都博物馆、天津博物馆、河北博物院与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二中学及河北石家庄二中雄安校区·河北安新中学分别签署馆校共建合约。馆校双方将发挥优势,联手搭建文化教育平台,探索博物馆教育与学校合作的新模式,协同发展,互建互享,进一步为博物馆馆藏资源对标学校教育共建课程的设计开发作出贡献。
教育论坛观点汇集 各方助力探索馆校合作新模式
签约仪式后,京津冀博物馆协同发展推进办公室主任关战修主持并发起“首届‘京津冀馆校教育论坛’”,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党委书记、校长沈杰宣读《京津冀馆校教育论坛(倡议书)》。倡议书明确“京津冀馆校教育论坛”将作为博物馆与学校之间重要的合作、交流平台,每年举办一次,采用自愿报名与组委会考察确定的方式,由京津冀三地博物馆及学校轮流举办,且“京津冀馆校教育论坛”将通过项目交流、教育对话等多种方式为博物馆社教工作者、一线教师以及在校学生提供交流机会,为优秀教育案例提供展示平台。此外,论坛还将进一步推进京津冀三地教育资源协同发展。
此次首届“京津冀馆校教育论坛”中,京津冀三地教研代表及博物馆代表主要以“博物馆教育资源在学校教学中的应用”“博物馆进校园示范项目对标学校课程”“非遗教育的实践探索”等三个主题进行深入探讨,促进示范项目有效落实。
首届京津冀馆校教育论坛现场 中国经济网记者郭博文/摄
“课改要围绕立德树人这个特定的目标来展开,课改的推进,不只是碎片化点状式的推进,更多要强调体系的建设。”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如平结合相关案例在论坛上围绕“中小学课程改革新动向”进行解读。基于学校层面课程改革及学校课程建设中的几个突出问题,陈如平总结出了中小学课改的10个新动向,包括:课程的体系化、课程的综合化、跨学科整合、跨领域(跨界)学习、项目化学习、学科课程基地化、功能教室主题化、学习空间场地化、特色课程博物馆化、校本课程乡土化等。
“教育不是把篮子装满,而是把灯点亮”,北京市教科院德育研究中心主任谢春风在论坛上从学科德育视角对博物馆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进行解读。
首都博物馆党委委员、新闻发言人兼宣教部主任杨丹丹、天津博物馆宣教部主任李玫、河北省博物院社教部主任刘卫华对京津冀三地博物馆馆校合作工作开展的相关经验进行分享,为馆校合作的进一步推进建言献策。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二中历史老师许淑贞作为一线教师代表进行发言,立足于近7年的基层教育经验,她呼吁更多一线教师深入馆校教育课程的探索,为博物馆教育资源与学校教育的有效衔接贡献基层力量。
北京语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部党委副书记、副教授卜晨光以“外国留学生讲好中国故事”为切入点,对高校视角下博物馆教育资源的跨文化传播进行观点讲解。
在校学生体验式学习成果分享环节 中国经济网记者郭博文/摄
值得关注的是,首届“京津冀馆校教育论坛”设置了在校学生体验式学习成果分享环节。高中学生代表曹一凡等四位同学就小组课程成果进行分享,以“圆明园马首回归”为切入点,对中国文物流失与追索对策阐述了自己的见解。此外,他们还对自主设计的文创产品及原创歌曲进行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