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比往届增加了近三分之一的课程,可是授课老师楼朋竹和学生们依然觉得想教的没教完、想学的没学够。
这是“寻找工匠”北京市朝阳区非遗传承人群培养计划主课程“古书画修复技艺”的“非遗”传习课堂。该培训计划由北京市朝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北京市朝阳区文化馆于2017年10月在全市启动,通过朝阳非遗微信公众号、朝阳云平台招募对非遗项目有兴趣、致力于非遗学习的普通市民,不设任何门槛。旨在推广非遗项目,扩大传承群体,发现传承人才,以缓解目前代表性传承人年龄偏大的问题。而为区别于非遗普及教育,北京市朝阳区非遗保护中心通过实地调研,与项目传承人研究,推出了小班、模块化、逐级深入的课程,今年共设9个非遗项目,250余人报名参加,最终每个项目精选出10名左右的学员。
“古书画修复技艺”是针对古代书籍、字画进行修复保护的一项传统手工技艺,源于传统书画装裱技艺,又是在书画装裱技艺的基础上独立出来的一门延伸技艺。授课的楼朋竹是首都博物馆文物修复专家,有三十多年书画文物修复经验,任职期间主要承担首都博物馆古代书画类文物、古籍善本类文物以及纸、绢类文物的修复工作,并在首都博物馆生物酶揭展技术课题研究中取得成果。
楼朋竹介绍说:“这些学员都是从基础学起,利用业余时间,有时间就过来练。我对她们的要求就是踏踏实实把基础打好。我会把师傅教我的,加上在实践中总结的经验,手把手再教给她们。”
从事古籍修复工作15年的徐晓静之前遇到问题就电话、微信向楼老师请教,她说:“书画修复和古籍修复都是对纸质文物的修复。看似属于两个不同的领域,但有很多技艺是相通的。只不过书画修复最终效果呈现在一个平面上,比书籍很多页的修复要求更高、更复杂。字画修复先得从装裱开始,之前像‘糊大墙’、‘糊壁子’都没有接触过。这次能有老师亲手教,确实挺难得,对今后工作会有很大帮助。”
在北京城市学院文物修复专业读大三的王雅欣是由同学推荐报名来到这个培训项目的。由于学校里各种条件的限制,没办法把一个门类的知识学习得深入,她坦言“在这儿学一期比学校一学期都有收获。”
“这个课程为惠民公益课,报名的各个年龄段、各个行业的都有,说明大家对传统文化艺术有浓厚的兴趣,我计划明年再开个中级班,从前两届的学员里选拔有意愿继续深入学习的,让社会更多人了解非遗装裱的技艺。”楼朋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