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沟通”在创新中改变

2019年11月14日 11:38    来源:内蒙古日报   

  近在咫尺的5G时代令人兴奋,而通信,正是人类窥探未来、实现梦想最直接快速的通道。通信的每一步变革,都在切实地改变每一个人的生活。新中国成立70年,改头换面的不只是通信技术,还有我们每个人沟通的方式。

  渴望信来的日子

  20世纪人们对于通信的记忆,始终离不开纸张与文字。

  脱离了战时加密语境的电报,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因其搭载电波而得以高速传输的效率,成为人们急传讯息的首选。夜晚从西安向北京拍一封电报,次日上午即可达。

  然而,一个字一毛四的电报,在当时月薪不过数十元的中国人眼中,无异于“一字千金”,任是多浓烈的思念都得一再精简。“儿安好勿念”“X日到京XX车”“不日抵沪愿接站”……诸如此类的“密语”,在电报员手中的电键下转换为数字,送达另一个城市的电报枢纽。

  在电报鼎盛期的1988年,杭州一年收发电报的数量为194.85万份,每天晚上都有许多人在武林广场通宵排队发电报,连火车站站台票都得凭电报才能购买;而在北京电报大楼营业的59年间,发出最多的急电是“母病速归”;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电报员们连夜收发电报,无数个1米高的大桶被一沓沓电报装满……

  在风平浪静的日常生活中,囊中羞涩的人们,更愿意将思念洋洋洒洒流于笔尖。把六七页信纸塞进信封,贴上只需4分或8分的邮票,塞进邮筒,开启或焦灼或甜蜜的漫长等待。

  每天,唤醒一个街区或村镇的不是早晨的阳光,而是“叮铃叮铃”的单车铃响。每家每户都探头探脑,期待送信员在自家门前停住,在信箱里留下“咚”的一声轻响。

  “从前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木心的这句诗,是过去资讯不发达的明证,也是人间脉脉温情的映照。含蓄寡言的中国人,在信件中抒发了最大限度的情感,而每个参与其中的人,都得到了岁月留下的珍贵馈赠。

  比起文字,当然是声音更加直接热切。中国的电话用户,从1949年的26万,增至1978年的214万,普及率仅达0.43%。而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属于电话真正的春天,正在悄然迈近。

  难忘的通话记忆

  在家用固话出现之前,直到20世纪末,人们最主要的通信方式是公共电话。

  1951年,北京电信局开办了传呼公用电话的业务,极大地便利了同城用户之间的沟通。通话费由每次4分改为5分再到每次(3分钟)1毛,排队打电话的人始终络绎不绝。

  同年,上海电信局根据邮电部市内电话总局的要求,并吸取北京开办传呼公用电话的先进经验,进一步发挥公用电话效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1952年8月1日起,在虹口区与北四川路区的62处代办公用电话站开办传呼服务试点,10月全面推广。

  “某某家接电话!”胡同口、里弄口又响起大爷大妈的呼喊,被点到名字的某某匆匆奔出门来。城市的另一端,打电话者沉浸其中,后面的人等得急了,甚至会上前按掉电话,惹得双方口角、推搡。

  家用固话的发展紧随其后。20世纪80年代中期,基础电信设施得以加速发展,同时实施市场化改革,初步形成了如今中国移动、联通、电信三足鼎立的局面。

  1987年11月18日,我国第一个模拟移动电话网在广州开通。1995年,我国GSM数字电话网正式开通,这意味着普通老百姓家中也可以装上电话了。

  那时家里装一个电话,要花费2000—4000元不等的安装费,相当于普通人半年以上的工资,还不是人人都能装上,有些人甚至要等好几年。即便如此,电话局门口还是排起了长队。到2000年,中国住宅电话用户达到了1.18亿户,比1978年整整翻了数十倍。

  与此同时,移动通信也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1983年,上海开通中国第一家寻呼台。1995年—1998年,全国每年新增寻呼用户均在1593万户以上,2000年寻呼业发展到顶峰。腰间一个BP机,已然成为那时的年轻男女身上最时髦的“配饰”。

  从1G时代到5G时代

  当年BP机金贵,被称为“大哥大”的“摩托罗拉3200”更难得。1987年,“大哥大”进入中国市场。这块“砖头”价值近2万元,因其数量稀少,甚至有人将价格炒到5万元。即便买得到手机,也不一定有号。1988年,北京放号名额不及500个,每个高达18500元,还要另交6000元的入网费。

  但很快,大哥大所依托的1G网络,便因其音质不高、频谱利用率低、移动设备复杂、费用贵等原因,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1995年,2G网络到来了。2G网络最大的变化是采用了数字调制,不仅安全性更高,而且声音品质有极大改善。随着数据流量服务兴起,移动多媒体音视频服务横空出世,彩信、手机报、壁纸和铃声下载成为热门服务,短信成为人与人沟通的重要桥梁。海量的信息传递,也让移动互联网展露雏形。

  2G网络诞生之后的13年,在2008年5月,国际电信联盟正式公布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在3G时代,可以触屏操控、支持安装各类应用软件的智能手机大行其道,手机再也不仅仅是接收信息的窗口,更是产生大量信息的平台。微博、微信、淘宝、手机QQ、校内网……一系列过去在PC端才能使用的网络服务,在手机上竟然有更好的体验。在乘坐公交车、地铁、火车、电梯甚至如厕之类的碎片时间中,智能手机取代了报纸杂志,海量信息就源源不断地通过数据网络展现在手机屏幕之上。

  3G网络推出4年后,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正式发布了。相比于3G,4G网络在规范上前所未有地统一。2013年,工信部正式发布4G牌照,新的通信时代再次到来。手机上网成了再普通不过的日常,资讯爆炸的时代,互联网真正成为人们的“外挂大脑”——持续更新的热搜强行冲进人们的视线范围;互联网电商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人们的消费方式;移动互联网包办了人们的生活,外卖、打车、送药、挂号……几乎没有手机不能解决的问题。

  而今,我们正在加速步入5G时代。今年6月,工信部向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中国广电发布了5G牌照。另外,人们翘首以盼多时的5G手机,也在全球“多点开花”。虽然这些手机还要或短或长的时间才能上市,真正的5G时代可能要等到2020年国际电信联盟通过全部相关标准才算正式开启,但它们争相冒头,说明5G时代的春风已经拂面而来。

  我们满怀期待,等待着新的通信时代赠予我们的惊喜。(据《解放日报》)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郭博文 )

70年,“沟通”在创新中改变

2019-11-14 11:38 来源:内蒙古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