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一根网线,连起乡村孩子和现代博物馆教育
“这幅珍贵的砖壁画中的主人公是竹林七贤,他们是魏晋时期的‘第一男子偶像天团’,受追捧的热度好比现在的流行团体组合TFBOYS(加油男孩)。”借助现代社会的流行元素,江苏省南京博物院副研究馆员卢小慧在直播间,以一堂生动的公益课,为网络另一端,来自全国150所乡村学校的数万名学生,深入浅出地介绍着竹林七贤的人物故事。
这是由北京网络文化协会指导,陌陌科技联合途梦教育、国学院网主办的直播公益课。从3月19日至5月28日,该直播公益课陆续邀请10位专家学者,通过互联网直播为贫困地区的数万名学生送上10堂博物馆人文美育课。
用技术为贫困地区
博物馆美育做点事
自这一直播公益课开始,来自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上海博物馆以及湖北、山西、陕西等地方博物馆的专家学者,带孩子们认识了各具特色的历史、地域文化以及各馆内的珍贵文物。从民族服饰中的瑰宝贝珠衣、国宝曾侯乙编钟,到商代甲骨文……孩子们对自己所在的土地上发生的历史故事、涌现的历史人物有了更多了解。
贵州省兴义市马岭镇龙井书院的孩子们在直播公益课后对历史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积极踊跃地与授课老师进行线下交流。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一位老师说,平时,这些乡村孩子很难有机会走进博物馆,直播公益课“弥补了地域、时空带来的缺憾,让孩子开阔了眼界,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这样的效果,正是主办方筹备此次活动的初衷。“城市孩子对博物馆已经非常熟悉了,而很多生活在乡村的孩子可能连走出县城的机会都没有,更别提走进博物馆。我们想利用直播技术为这些乡村孩子打开一扇窗,推动他们继续探索历史文化知识。”活动主办方相关负责人说。
搭建与乡村孩子
近距离沟通的平台
“博物馆的职能之一便是教育。短短的40分钟直播课,能否滋养这些孩子的思想与心灵?”作为一名博物馆工作人员,卢小慧带着疑惑接受了此次活动的邀请,希望能够为乡村博物馆美育探索尽一份绵薄之力。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很多参加直播公益课的老师都是第一次走出博物馆,以互联网直播形式授课。如何把文物和历史讲活,让孩子们真正感知文化的魅力,是主办方和这些授课老师共同思考的问题。
“好的教育不只是教授知识。我希望通过这40分钟,激发孩子们对知识的兴趣与好奇,让他们获得幸福感和满足感。”卢小慧为此做了精心准备,首先她让孩子们对南京博物院有了初步认识,其次为孩子们介绍了一件馆藏文物——《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壁画。“我的研究方向是六朝历史与文化,这件文物不仅是这一时期的重要出土文物,也是国家首批64件禁止出境文物之一。更为重要的是,这件文物的背后有许多历史故事,这些故事也恰恰是中小学生易于接受的。”卢小慧同时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孩子们对这件文物及其历史背景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了解。
记者注意到,这些课件模板的制作、图片的选择、动画效果的演示、视频的播放等诸多授课细节皆有考究,既让孩子们感受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美,也充满童趣。每节课还会留出10分钟让观看直播的学生和老师互动问答,学生们也可以在课后与老师继续沟通。
考虑到收看直播的学生中有不少是少数民族,长期从事历史与民族文化研究的上海博物馆馆员张经纬把高山族贝珠衣、苗族破线绣和赫哲族鱼皮衣作为授课重点。“我尽量避免像传统授课那样以文字来展现内容,而是选择以多媒体形式,展现能够引发孩子兴趣的文物。这些文物或许是他们在日常生活或者课堂中很难接触到的,对他们的个人修养和知识储备会有帮助。”张经纬说。
“根据学生课后作业的反馈,我认为这节课的教学目的达到了。孩子们具有很高的天赋,如果给他们同样的平台和资源,这些乡村孩子应该不亚于城市孩子。”卢小慧说。
“直播+博物馆”
耕耘乡村美育土壤
实际上,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是当下教育领域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优质课程和师资水平上的不均衡在美育教育、人文素养教育领域体现得尤为明显。近年来,随着中央和地方财政对教育投入的不断增加,乡村学校校舍、教学设备、网络条件越来越好,这无疑为网络直播课的实现奠定了硬件基础。
有关教育专家认为,“互联网+教育”对美育的促进作用不容忽视,互联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教学资源不均衡的问题。对此,卢小慧也表示:“互联网直播平台是普及历史文化教育的很好的媒介,它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同时能优化教育资源,将最新的现代科研成果及时补充到教学内容中。”在她看来,互联网直播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博物馆将其社会服务功能发挥到最大。
张经纬对直播公益课的观众数量感到惊讶,“博物馆每天最多的参观人数为5000人次至6000人次,但是借助互联网技术,参观流量可以成数百倍地增加。”这也让他思考博物馆与公众之间的深层联系,“参观者即便离开博物馆,也能在线上观展和接受博物馆教育,这是网络直播平台赋予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延伸价值。”张经纬说。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邵希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