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时政更多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半月谈微评:奇葩作业的背后,是“钻了牛角尖”的创新教育

2019年05月29日 14:40   来源:半月谈   

  与自家房间合影,折树枝学插花,代购手抄报作业。近日,一些小学、幼儿园老师留的作业引发公众关注和热议。内容让家长不理解,直呼“奇葩”,还有的作业“超纲”,直接由家长代劳完成。作业为何频频变味?

  在“小学一二年级不允许布置书面作业”的政策之下,老师们为了缓解家长“孩子可能学不到东西”的焦虑而执着于留创新性、锻炼发散思维的作业。一些民办幼儿园,为了突出办学特色,也会布置益智拓展作业。

  为了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学校布置创新作业本无可厚非。但如果一味求新,在新颖性上钻牛角,忽略了作业与现实的贴近性,就会造成有的题目缺乏逻辑性,有的题目价值取向偏差,有的题目超纲等问题。这样不仅难为了孩子,还会成为家长的负担。最终导致本末倒置,甚至在学生中产生攀比、跟风等不良风气。

  要让创新作业不跑偏,首先,学校要把好作业关,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和动手能力。在孩子能够完成的基础上追求创新性和实践性。另一方面,家长也应给予学校更多信任,不要终日处于“孩子可能学不到东西”的焦虑中无法自拔。遏制奇葩作业,需要学校回归“育人”本位,也需要家校双方相互理解,共同清除彼此之间沟通的障碍,避免教育方式偏离初衷。(评论员 杨建楠)

(责任编辑:符仲明)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