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文化产业在实现较快增长的同时,也亟须实现由数量规模型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提升文化创新效能、消费潜能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当前,文化产业作为国家战略性产业,在实现较快增长的同时,也亟须由数量规模型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资源,产业规模、产业结构、产业水平全国领先,但短板、弱项仍然明显,应当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创产业跨界融合,提升文化创新效能、消费潜能,始终在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列,在满足群众文化需求上作出表率。
在文化产业运行机制中为政府定好位
进一步深化简政放权。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以及各种网络平台建立新的监管市场的方式,使市场监管更加便捷化和动态化,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保障文化市场秩序运行的公平、公正和效率,维护文化企业的合法权益,加快首都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
立足首都实际,加强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调节。完善和落实首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财政扶持、税收优惠、投融资、工商管理、土地扶持、人才培养、资产经营和管理及改企单位人员安置、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等方面一系列优惠的政策,引导产业结构优化整合,引导投资方向和错位发展,引导文化产业的资本、技术、信息与人才等资源集聚,扶持一批具有国际品牌价值的融媒体平台做大做强,推动内容产业发展,提升以原创和精品内容为主的产品价值以及附加值。尤其是在创新创意的鼓励和扶持上,通过减轻税负、降低经营生产成本以及放宽企业准入,让个人和企业的创新创意得到充分发挥的空间。尽快制定出台尚处空白的文化产业指导性政策,助推首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激活多种所有制企业发展动能,形成协同创新发展格局
完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指导意见》精神,建立完善“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四统一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积极探索研究党委和政府监管国有文化资产、实现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结合的具体方式。梳理整合同一文化行业不同平台的资源要素,缩短层级管理,实施优化重组。
加快发展混合所有制文化企业。深化经营性文化单位改革,推动已转制的国有文化企业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加快资源整合和战略性重组,增强面向市场、参与竞争的能力。推动文化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进一步明确文化事业单位的功能定位,完善内部人事管理、收入分配、绩效考核机制,突出公益属性、强化服务功能,并进一步增强发展活力。文化事业单位可通过法人治理等手段与文化类企业进行对接,不仅要从事公益性文化活动,还要利用社会资源增加自身的盈利点,灵活采取外包、事企合作等方式减轻对政府部门的依赖,增加自身的自主决策和发展权。
促进国有、私有文化企业的共同发展与公平竞争。营造民营文化企业参与文化创新的良好氛围,推动民营文化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开展战略合作,引导民营文化企业抢抓混合所有制改革带来的兼并重组、债务重组及减税减负等低成本扩张机遇,在新一轮行业洗牌中实现质的飞跃。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造就一批原始创新能力突出、运营管理机制灵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民营文化企业,从而加快形成国有文化企业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文化企业协同创新发展格局。
促进文创产业跨界融合,激发文化消费潜能
高质量发展需要进一步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扩大消费、提高消费质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文化消费具有“贴近百姓生活、需求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特点,是国家重点支持发展的重点领域。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继续探索扩大和引导居民文化消费的政策,既能够形成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动力,又有利于形成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
北京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北京的文化消费市场蕴藏着巨大的文化消费前景。但文化资源如果没经过转化和运用,并不会直接激发出文化消费的巨大潜能。这就需要探索实现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具体路径。
(作者为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邵希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