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文旅融合带来产业发展新机遇——第十三届北京文博会综述
日前,历时4天的第十三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以下简称“北京文博会”)落下帷幕。围绕“引领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助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主题,本届北京文博会向人们展现了文化产业发展的最新成果。特别是作为文化和旅游部组建后举办的首个国家级、综合性文化产业展会,本届北京文博会更充分体现了多业态融合发展的特色。
“文化+”多元业态亮相文博会
本届北京文博会集中展现了文化与旅游、金融、科技、教育等产业融合发展的最新成果,除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博会的“常客”外,众多高科技、旅游、体育、金融投资企业的参展为博览会带来许多亮点。文化与智能科技的融合展示也成为北京文博会的一个重要板块,尤其是一些可视化、交互性的展示更加直观地将前沿文创成果展示给公众,增强了展览的观赏性和趣味性,充分体现了文化和科技互相借重、融合发展的一面。
比如在主营数字化展示、互动科技等业务的上海风语筑展示公司展区,“AI(人工智能)城市”的概念得到了直观呈现,公司品牌营销经理徐志祥告诉记者:“观众可以在这里借助实体模型参与城市规划,还可以通过AR技术在上海、杭州等旅游热门城市实景驾驶。”正是因为巧妙结合了文化元素,该展区吸引了很多观众驻足。记者了解到,上海风语筑展示公司去年刚刚在A股上市,虽然该公司是以做数字化展览展示业务起家,但大部分研究机构都将其归入文化传媒板块,因为文化元素早已是高科技展览展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这也正是该公司此次来参加北京文博会的原因。
据了解,本届北京文博会“文化创意产业重点项目签约仪式”上签署的文化产业项目总金额约68亿元,其中“文化+金融+科技+创意”类项目的签约金额最多,占总金额的近2/3。
文创产品更强调“实用性”
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对接,增强传统文化在人们现实生活中的“存在”已经成为各方共识。本届北京文博会上,非遗元素等纷纷“落地”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通过将高雅艺术和传统文化的符号与衣食住行等生活方式相融合,使人们在生活中就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朕的心意”展区,含有清代文化元素的衍生品吸引了大量观众。负责该展区布置的北京美味风云食品有限公司首席文化官姚默向记者介绍了其中的特色展品“锦盒月饼”。“锦盒外面的织面和侧面的金属浮雕全部使用故宫名画,我们想把传统的故宫元素做一个全新的演绎。”姚默说,“今年是我们第一次参加北京文博会,我们希望能跟不同领域的人交流。”
除了一些规模较大的博物馆,在鼓励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利好政策的推动下,众多规模并不大的地方博物馆也以馆藏文物元素为基础,通过设计、授权开发的方式,将这些地方文化元素用于文创产品开发,使其兼具艺术性与实用性。相较于“皇家风范”的“故宫系”衍生品,各地博物馆在地方文化历史元素的IP开发上显得更加“接地气”。例如沈阳故宫博物院开发了八旗兵的文具套装和宫廷萌娃版的钥匙扣;中国铁道博物馆、民航博物馆和古陶文明博物馆则都将自身独特的文化元素应用在人们日常使用的器具上。
文旅融合助力城市推广
作为文化和旅游部组建后举办的首个国家级、综合性文化产业展会,“文化与旅游”的主题贯穿了本届北京文博会的多个展区,不仅专业旅游机构参展明显增加,还专门设了展示文化旅游市场化、产业化、商品化最新成果的“旅游景区与旅游商品展区”。
记者注意到,在文化和旅游部组建的直接推动下,“文旅融合”的理念正越来越多地体现在各省区市形象建设与推广活动中。过去一年,主打地域特色文化的成都、西安等城市就通过有效宣传而收获了大量人气。本届北京文博会上,各省市展区内的文化产品已经不再孤立呈现,而是更多地融入了各地的风土人情与风景元素,使文化产品更加明确地承担起了与旅游事业相联动的作用:在北京老字号的展区内,老舍茶馆、一得阁等组成了“文化联盟”,还加入了茶馆相声等艺术表演形式,共同突出老北京文化的韵味;河北展区则将展区分为“张家口与冬奥文化”“雄安新区文化”等板块,以特色文化带动区域形象宣传的理念得到了践行。
随着文化和旅游业态的结合日益紧密,文旅融合也成为促进国家间文化旅游产业交流和互鉴的重要内容。比如在本届北京文博会的东盟文化周展区内,观众不仅可以观赏到东盟国家传统服装秀、特色文艺展演等10余项特色活动,还可以在仿建的茂密雨林中品尝东盟各国美食。而据了解,本届北京文博会国际化程度较往届有了显著提高,共有来自5个国际组织、69个国家与地区的87个境外代表团组参加,参展参会国家数为历届北京文博会之最。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李冬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