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线下交融 活跃创新中的实体书店业

2018年05月11日 09:23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严冰 吕安琪 原洋 侯颗

  原标题:活跃创新中的实体书店业

  

  夜色中的梅溪书院

  

  外研书店

  

  城市书房

  

  万圣书园

  2018年1月“中国书店学习大会”论坛上,来自百道新出版研究院的程三国欣然梳理2017年中国书店业大事:“国家对实体书店的扶持政策纷纷落地”“西西弗开店过百家”“共享书店、无人书店等新物种书店不断涌现”……“整个实体书店行业,呈现出多年未见的活跃、进取、创新的面貌。”

  诚如斯言。最近我们走访了北京大大小小的实体书店,发现在经历十余年行业衰退的寒冬后,它们以崭新面貌和多元化的形态重新焕发活力。

  网上线下交融

  “天猫精灵,历史类书籍在哪里?”“直走到第二个书架左转。”

  3月10日,笔者来到北京市西城区新华书店总店城市书房,市民袁女士正与语音机器人“天猫精灵”对话,询问《万历十五年》这本书的位置。“特方便,还非常有趣。”袁女士告诉笔者,书店有许多智能服务,可以拿手机扫码买书,还可以通过AR(增强现实技术)观看书籍的介绍视频。

  “这是总店牵手阿里巴巴旗下科技公司阿里云打造的‘智慧书店’”,新华互联电子商务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许维华告诉笔者, “这些智能设备只是外衣,真正的‘智慧’体现在它强大的数据整合与分析能力,它有一颗智慧的‘大脑’。”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大脑”能知道哪类书最畅销,哪类书被读者询问最多,哪个作家的书最好卖。

  如果说书店与电商间的竞争是前几年热炒的话题,那么“线上线下融合”才是如今的大势。随着人们对文化体验的重视和消费结构升级,阿里、京东、当当网等纷纷“拥抱”线下实体书店,并利用自己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方面的优势,赋予书店新的内涵。

  2016年9月,当当网首个线上线下融合书店“梅溪书院”落户长沙。明亮的彩色玻璃墙搭配钢琴外形,让四层高的书店极富现代感。在这里,能买到最新出版的书籍,同时享受到与网上同步的优惠价格。“当网络与书店邂逅,梅花落满溪畔。”一位读者如此评价。在当当网CEO李国庆看来,梅溪书院不仅提供了线下社交与文化体验的平台,还弥补了传统书店的时空限制,截至2017年底,当当已在全国开业160余家实体书店,覆盖成都、长春、烟台、株洲等8座城市,单店日均客流高达3000-5000人次。拥有互联网“基因”的线上线下融合书店为阅读提供了新可能。

  出版社书店转型

  当网上书店纷纷走到线下,传统出版社书店该怎么办?

  3月17日上午,笔者来到位于北京外国语大学附近的外研书店。在二楼咖啡厅,来自澳大利亚的两位著名作家理查德·弗兰纳根和亚历克西斯·赖特正在讲述创作感悟,读者们围坐一圈,有的倾听,有的记录。屋外春雪纷飞,屋内书香四溢。这是一场名为“文学之光”的读书沙龙。

  自2016年9月起,类似的文化活动已在这里举行了100多场。

  作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旗下有着20多年历史的老书店,近两年,外研书店在发挥传统外语优势的同时,尝试转型为一个综合性的多元文化服务空间,举办文化活动是转型的第一步。

  “每场文化活动,我都希望它能有一个亮点。”北京外研书店副总经理付帅说。目前,外研书店已形成几个固定的活动品牌,如“致敬”系列诗会、“国际诗歌之夜”、“费孝通思想研究讲坛”等,这些讲座大多是免费的。

  付帅介绍说,这些文化活动的现场参与人数过万,直播浏览量超过150万人次。“书店应该成为服务读者的窗口和全民阅读的据点。”

  2017年底,外研书店成功入选由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新闻出版广电局合办的“最北京”实体书店评选活动。

  同样入选的还有老牌出版社中信开设的中信书店(侨福芳草地店)。作为一家以财经类图书为主的出版社,近两年,中信将开书店的重心从机场转移到城市写字楼。中信书店总经理方希告诉笔者,人们不常去实体书店的原因在于交通成本和消费习惯,“当书店更贴近人们的工作场所时,大部分人都不会拒绝。”

  方希和她的团队发现,不同写字楼书店的图书销售情况存在巨大差异。“京城大厦店销售最好的往往是大部头的社科类图书,而农业银行店则是普通社科类和文学类图书。”这种差异让中信书店找准了自己的经营模式,即成为所在企业的“文化部”。目前,为企业“量身打造”的大量团购成为中信书店的一个销售点。

  在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国民阅读研究与促进中心主任徐升国看来,这些出版机构开办的书店不再以传统的图书销售为主体,而是转向以读者运营为中心,进而形成了固定用户和新型阅读空间。

  民营书店不忘情怀

  从上海衡山路,到北京蓝色港湾,从苏州金鸡湖畔,到广州太古汇商场……近年来,这些寸土寸金的繁华商圈频频出现如“西西弗”“言几又”“方所”等民营书店的身影。曾经因高房租而无奈搬离城市中心的书店又“回来”了。

  西西弗文化产业集团副总裁曹晋锐道出了其中缘由:随着人们精神文化方面的消费需求越来越多,不少大型地产商在兴建楼盘时,会考虑引进一两家连锁书店作为“标配”。香港太古地产的一位人士曾表示,太古汇开到哪里,就会把“方所”或者“Pageone”书店带到哪里,既吸引人流,又能提升文化品位。

  商业地产对文化消费的重视促使民营书店重生。西西弗书店创始人金伟竹曾告诉媒体,一些书店的租金只相当于商场其他门类租金的10%,甚至完全免租,大大减轻了书店资金上的压力。

  如果说连锁书店在与商业地产的合作中找到了“横向”发展路径,那么独立书店则通过专业化的“纵向”发展耕耘出了一片天地。被誉为“北京文化地标”的万圣书园正是代表之一。

  4月初,笔者来到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成府路的万圣书园,迈入书店的那一刻,马路上的喧嚣仿佛消失了。狭长的过道两边排满落地书架,人们仰着头小心翼翼地取书,有人捧着书默默翻看。穿行在高企屋顶的书架间,颇似“曲径通幽”。

  很多人觉得,万圣书园的安静源于它的纯粹。从1993年在人民大学附近开设第一家书店以来,万圣书园始终坚持做最专业的人文社科类学术书店。在北京高校圈内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别的地方买不到的书,可以到万圣去找找。

  北大中文系的博士生王茗对此感触颇深。一次,她想淘一本汪民安编的《生产》第8辑,搜遍网上书店都没有,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了趟万圣,“没想到还真有,就剩最后两本了。”王茗觉得,万圣对书籍选择、分类的水平很高,“这背后凝聚着店主海量的知识储备和多年的销售经验。”国学大师季羡林就曾在一场文化沙龙上赞叹,“万圣有其不可替代的地位”。

  苦心孤诣经营书店25年,万圣书园创始人刘苏里深知这是一门要在商业和情怀之间寻求平衡的生意。不懂经营的人做不来,没有点儿情怀的人也坚持不下去。“开书店是个不挣钱的良心活儿。”这是实体书店经营者们普遍的感慨。所幸,最艰难的那几年已经过去了。在政策利好与社会日渐浓厚的阅读氛围推动下,苦苦坚守并积极转型的书店人终于迎来了春天。

  今年的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为人民过上美好生活提供丰富精神食粮”。从线上线下融合的智慧书店,到“老树新芽”的各大出版社书店,再到商业与情怀并举的民营书店,这些实体书店将如星火点亮城市的精神空间。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邵希炜 )

网上线下交融 活跃创新中的实体书店业

2018-05-11 09:23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