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社会广角更多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打疫苗、囤补剂、防脱发健康消费渐成年轻人"刚需"

2020年11月25日 07:29   来源:经济参考报   

  因为在镜子里发现自己发顶不够蓬松,刚上大一的南京女孩雅丽在“双11”当天赶紧补单了一款能防止脱发的“头盔”,完成了这个月“血拼”的最大一单支出。

  “头盔”并不是中国年轻人在“双11”购物车里唯一新奇的健康投资品。秋梨膏棒棒糖、发热卫生巾、胶原蛋白吹风机、免疫力软糖……尽管专家声称不少产品功效只是营销“噱头”,但年轻人依然乐于拥抱这些产品带来的安慰感——为健康而消费已经成为他们的一种“刚需”。

  “我也知道全靠外力实现身体健康不靠谱。但买了这些东西可以告诉自己,今天我也有好好爱自己。”雅丽说。

  进入11月以来,以“双11”为代表的消费大潮折射着民生百态。大数据显示,新冠肺炎疫情催动健康消费更加火热,且开始下沉到三四线城市和西部地区;健康消费的用户“画像”正越来越年轻化,其中“00后”“95后”更青睐创新型健康产品。

  “健康消费年轻化的背后,是年轻一代对自身健康管理的重视,折射出消费观念的转变和升级。”北京同仁堂健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电商首席运营官赵子强说,“90后”“00后”与上一代人的健康观念大为不同:上一代是“治和补”,而年轻一代则是“养和防”。

  作为中医药老字号品牌,往年同仁堂线上、线下只是销售燕窝、虫草、海参等高端滋补品和礼盒产品。为适应年轻消费群体的特点,今年“双11”他们开发出一批即食、便捷、价格门槛更低的轻滋补产品,比如枸杞原浆、“1g”虫草、即冲燕窝等,取得了不错的销量。

  各大电商平台的数据同样验证了这一点。“双11”期间,体检套餐、医用敷料、人乳头瘤病毒(HPV)疫苗、即食燕窝和安全套,成为天猫医药“‘95后’最爱买的健康类单品”前五位。京东健康上,医疗服务类消费增幅迅猛,其中疫苗类服务增长20倍,口腔保健服务增长12倍。苏宁超市的医药品类增长突出,特别是家用医疗器械,如紫外线消毒灯、血糖仪、血压计、小型按摩器等,销量持续火爆。

  打疫苗、囤补剂、防脱发、忙健身……这一届年轻人,已在健康消费的路上越走越远。“熬最晚的夜、吃最贵的保健品”的朋克式养生渐渐过时,“带着父母一起养生”成为新趋势。

  “我给自己入手了一台跑步机,还给爸妈和自己都买了高端体检套餐,包含一些常见癌症筛查。”北京“80后”张伟对记者说,疫情极大冲击了他的健康理念,以前是“有病治病”,现在则是“健康管理”,以后也会坚持给家人每年做一次深度体检。

  值得注意的是,健康消费还呈现出明显的下沉趋势。阿里健康的大数据显示,小城市的健康消费增速明显高于大城市,其中,安徽省宣城市人均健康消费额增长了136%,远远超过北上广等一线城市。而在“95后”人均健康消费小城市排行榜中,揭阳市、温州市、赣州市、保定市、阜阳市位列前五名。

  “买买买”同时,“年轻人不敢看体检报告”“‘90后’成植发主力”等话题冲上热搜,也引发了人们对年轻人健康问题的关注。

  “我今年20多岁,我的肩膀47岁,我的膝盖51岁,我的背60多岁,我的腰快90岁了,我的很多头发已经入土为安……”有网友如此调侃自己的“散装身体”。一份2019年职场人健康力报告显示,仅两成白领认为身体状况良好。健康问题已实实在在成为年轻人的困扰。

  “年轻人养生的形式不拘一格,但科学理念和良好习惯的内核不能改变。”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主检医生戴瑛提醒说,健康消费群体年轻化的背后,也折射出疾病年轻化、不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盛行、社会压力加大健康焦虑等诸多问题。

  中国抗癌协会的相关报告指出,当前年轻人饮食偏重“红肉”,摄入过多高脂、高油、油炸、多盐食物,生活“不洁”,长期熬夜等不良生活方式,是引发癌症发病年轻化的高危因素。

  对此,戴瑛说,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年轻人追求健康应从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开始,比如不要长期熬夜,面对压力保持良好心态积极应对,加强平日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多食绿色健康食品等。

(责任编辑:孙丹)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