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合肥10月31日电(记者王圣志、刘美子、汪海月)北纬30度,一条神秘而有魅力的纬度线。埃及金字塔、巴比伦“空中花园”、玛雅文明遗址、中国三星堆、百慕大三角、珠穆朗玛峰……似乎地球上大多数的奇观绝景、未解之谜、甚至生命禁地,都贯穿于此。
↑这是10月16日凌家滩墓葬祭祀区的航拍画面。 新华社记者 张端摄
地处中国安徽省含山县的凌家滩遗址,也恰好在这一纬度线附近。这座距今约5800-5300年前的神秘玉器“古国”,30多年前一经发现,便吸引了世界的目光,令人叹为观止。
从2014年开始,中国政府开始斥巨资着手建设占地3.8平方公里的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2019年将向世人展示这个神秘的玉器古国。
凌家滩遗址于1985年被发现,根据碳十四测定,是距今约5800-53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心聚落遗址,蕴含丰富远古文化符号和众多未解之谜。
考古发掘表明,凌家滩文化与辽宁红山文化、浙江良渚文化并列为中国史前三大玉文化。玉文化是中国历史上极为重要的独特文化现象。凌家滩遗址目前已出土1000多件玉器,数量之多、技艺之高、制作之精,相比同时期其他遗址尤为突出。
↑10月17日,含山县博物馆外墙以玉龙造型来进行设计。 新华社记者张端摄
1987年第一次发掘时出土的玉版,就像是一份远古的“无字天书”,蕴含了复杂的数位及宇宙之谜,目前全球尚存一件。玉版被夹在玉龟的背甲和腹甲之间,呈长方形,上面钻有数个左右对应的圆孔,中部琢有圆圈,内圈刻八角星纹,外圈被直线箭头准确分割为八等份,大圆外又有四个箭头,指向玉版四角。
八角星符号这一繁复神秘的远古纹饰遍布于全世界多种文化。有专家认为,凌家滩玉版中间纹饰分别代表太阳、四季、八个节气和方位,和历法有关;有专家认为,这和汉代日晷相似,应为计时工具。“这可能是中国的原始八卦图和远古洛书,用于观察天文和占卜。”曾负责凌家滩遗址发掘工作的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张敬国说。
方脸、阔嘴、细长目,双臂弯曲紧贴胸前,像在祈祷。在凌家滩出土的六尊玉人,或立或坐,眉目形态生动写实。“玉人头冠上有方格纹,腰上系着斜条纹腰带,表明当时已有纺织技术。手上的玉镯、耳上的耳环则表明当时人们已经有了审美意识。”张敬国分析。
更让人叹为观止的是当时高超的钻孔技术。“有一件玉人背后发现了直径约0.15mm的钻孔,比头发丝还要细,磨擦痕十分规整,到底采用什么工具钻出,至今还是未解之谜,甚至有国外考古学者说是天外来物。”张敬国说。
↑这是凌家滩遗址出土的玉璜(含山县博物馆提供)
温润亮泽的玉勺、展翅飞天的玉鹰、活灵活现的玉龙,每件玉器指向人类史前文明最尖端的科技和文化。
“凌家滩是中国史前重要的治玉中心,玉石器制作技术达到当时的顶峰,表现了浓厚宗教氛围和丰富文化内涵。”安徽大学考古专家吴卫红表示。
“不同于西方将玉作为装饰品,中国玉器作为礼器,是权力身份地位的象征。”张敬国表示,凌家滩出土的玉勺等礼器对后世中国礼制发展具有开创性,而高等级贵族墓葬印证了5300多年前就已经出现了王权雏形。
“凌家滩遗址的发掘和研究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中国最早进入文明社会的代表性地点之一。”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宫希成说。
2018年上半年,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专家认为,凌家滩已进入文明社会的初期阶段,为研究中华五千年文明提供了实物例证。
凌家滩遗址总面积约160万平方米,现已经10次发掘面积约4780平方米,发现了居址、墓地、祭坛、作坊等遗迹,功能分区明显。
墓葬区的形制分布和随葬品的规格,表明当时社会已经有了贫富分化和阶级的产生。一条2000多米长具有防卫功能的大型内外壕沟,反映当时已具有一定的公共资源调配能力,展现了先民的“规划智慧”。
↑这是凌家滩遗址出土的玉龙(含山县博物馆提供)
“这些表明当时可能已经出现了集宗教祭祀和社会管理于一身、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王权和区域性政体,进入了‘古国’时代。”吴卫红说。
遗址核心区还发现约3000平方米奇特的红陶土块区域,考古专家猜测可能是神庙和宫殿所在地。一个红陶土块砌成的水井是中国已知最早的真正意义的水井,这口水井在当时为何功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要想真正理解凌家滩文化内涵,还要研究当时的经济生活情况,下一步我们将发掘重点转移到生活区,明年计划发掘红陶土区域。”宫希成表示。
“预计到2019年底,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将建成挂牌,向人们展现当时的生产生活场景,再现神秘的玉器古国和城市文明的雏形,以及当时中国制玉的繁荣。”凌家滩遗址管理处主任唐军说。
(责任编辑:单晓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