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时政要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习近平将访问巴西:东西半球最大发展中国家的握手

2014年07月10日 10:58   来源:人民日报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将首次对巴西进行国事访问,意义非常重大,巴西政府高度重视。习主席将受到最高外交规格的接待。”巴西首席部长梅尔卡丹特近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多次强调了习主席此次访问的重要性。

  巴西外交部长马沙多认为,巴西视中国的发展为重要机遇,加强对华战略合作是巴西外交的重点方向。巴方愿与中方深化全方位合作,不断丰富巴中关系战略内涵。

  梅尔卡丹特告诉本报记者,近年来,巴中增进友好交往,贸易伙伴关系不断加深。巴西已向中国派遣了数百名公费留学生。中国是巴西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和出口国,巴西向中国出口越来越多,中国在巴西的投资也越来越多,领域不断扩大,巴西企业也在增加对华投资,两国经济互补性极强。

  中国驻巴西大使李金章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也强调了两国的互补性。他说,两国关系能够发展到今天这样的高水平,与互补性相关。中巴没有根本利害冲突,也少有历史上的恩恩怨怨,而中巴作为两个发展中大国,互补性如此之强,在全世界也是非常突出的。

  2013年,中巴贸易额突破900亿美元。巴西目前是中国第九大贸易伙伴,中国则是巴西最大贸易伙伴。去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与巴西中央银行签署了中巴双边本币互换协议,这是中国央行与金砖国家央行间签署的首个货币互换协议。

  巴西工业贸易发展部执行秘书里卡多·舍费尔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习主席来访是一件非常值得期待的大事。未来巴中贸易仍有很大的潜力,希望习主席来访能带动双方在物流、基建等领域的合作。他说,中国在这些方面有着先进的经验和技术,巴西欢迎更多中国公司投资建厂。

  习主席来访的消息公布后,巴西媒体对发展双边经贸关系十分关注。巴西主流媒体《圣保罗页报》刊文称,两国领导人将借此机会就经济议题展开商讨。巴方普遍希望进一步扩大对中国出口的多样化。《圣保罗州报》的报道称,巴西世界杯上到处都是中国元素,中国的经济改革已深刻影响巴西对外贸易,也让越来越多的巴西企业渴望得到中国企业的投资。

  习主席此次来访适逢中巴建交40周年。世界银行前咨询顾问克劳迪娅·萨法特利说,“上世纪80年代,巴西前总统若泽·萨尔内访问中国北京和上海时,我当时在场,亲眼目睹了双边关系的发展。当时两国签署了一系列合作协议,如今看来这些协议都得到了良好的实施和执行。巴中同为发展中大国,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双方都有很多经验可以相互借鉴和学习。”

  李金章大使表示,40年来中巴关系最宝贵的经验就是相互平等相待。双方在政治上的战略互信,在经济上的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在文化上的相互交融和借鉴,在国际事务中的密切合作与积极协调立场,为新时期新兴国家平等互利、合作共赢树立了典范。

  一些专家认为,中国和巴西分别是东西半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全球主要的新兴市场国家,习主席的此次访问,是两个发展中大国的握手。作为新兴力量群体性崛起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巴关系已超越双边范畴。巴西中国和亚太研究所所长塞维利诺·卡布拉尔说,巴中关系前景广阔。中国和巴西作为发展中大国,尊重他国的领土和主权完整,为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巴中都是金砖国家成员,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体现了两国关系的全球性战略意义。

  受访人士普遍认为,习主席此次到访巴西将是一次里程碑式的、历史性的访问,将在巴中、拉中关系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丁刚 张卫中 颜欢 王海林 侯露露)

(责任编辑:梁靖雪)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