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经济虽然出现了一些积极的变化,但经济形势短期内不容乐观。”中国社会科学院拉美所巴西研究中心秘书长张勇在接受《经济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
张勇认为,巴西经济呈现出“四双”特征:一是双失速。近两年私人消费和固定资产投资同时下降,导致推动经济增长的传统动力失速。二是双赤字。西班牙对外银行(BBVA)初步预计2016年巴西财政赤字和经常账户赤字占GDP比重分别为9.7%和1.1%。三是双风险。拉美经委会数据显示,巴西公共债务占GDP比重从2014年的58.9%增加至2016年的70.3%,已超过60%的国际警戒线。四是双两难。一方面,旨在降低公共债务的紧缩财政政策长期内有利于增长的可持续性,但短期内可能进一步伤害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全球宏观政策的不协调干扰复苏步伐。为刺激经济复苏,巴西央行自2016年10月份开启降息周期。但同时,美国2017年存在3次加息的预期,会使短期资本回流美国,从而加剧巴西融资短缺问题,或引发货币贬值。总体而言,巴西经济短期内难言乐观,中期趋势至少到2018年才能明朗。
“目前,巴西经济受到外部环境不利和内部改革滞后双重压力的影响,在短期内难有实质性改善。”张勇认为,劳工党政府实行多年扩张性财政政策,给公共财政造成巨大压力,压缩了应对经济衰退的宏观调控空间。从结构失衡上看,当世界处于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时,周期性因素掩盖了结构性失衡。一旦宏观环境发生变化,诸如投资率低下、去工业化、非正规就业等结构性问题出现,就加速了巴西经济恶化。
张勇认为,从中长期来看,巴西内部结构改革对巴西经济的影响比外部周期性因素更为重要。新政府推出的降低公共债务、限制财政指出和实行新一轮私有化的经济“组合拳”,绝大多数须经过国会对法律作出修改,而政治博弈、政党碎片化、既得利益集团阻碍等很可能对议案通过产生负面作用。张勇说:“要想摆脱巴西目前所处的政治经济双重危机,还需要从政治体制和经济制度‘双管齐下’。”
对于中巴经济合作前景,张勇认为,在新形势下,中巴合作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主要表现在双边贸易告别2001年至2011年年均增长率为36.7%的高速增长时代,转而进入专注结构优化的过渡期。投资“接棒”贸易成为新引擎,并从集中于自然资源转向国际产能合作。同时作为实体经济的催化剂,金融合作也由联合应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阶段转入参与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亚投行等深入合作时期。
“从经济学角度看,未来中巴合作将沿着降低交易成本,发挥比较优势和共同应对外部性问题三条主线展开。”张勇认为,首先,通过G20、中拉论坛、金砖国家领导人峰会等多边机制,或通过双边合作机制及贸易投资便利化谈判,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合作效率。其次,通过发挥比较优势,促进发展战略对接和国际产能合作。巴西的投资机会集中于基础设施和再工业化领域。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具有资金、人才和技术优势,中国的产业升级和巴西的再工业化战略有利于产业对接,进而整合全球工业产业链分工。最后,中国和巴西在改善全球经济治理、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应对气候变化、网络安全以及各种危机等方面具有共同利益。“中拉双方深化国际合作将为发展南南合作树立典范。”张勇说。(经济日报记者 朱 琳)
(责任编辑:梁靖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