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时政更多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党员有劲头 村民有奔头

2020年08月25日 07:05   来源:经济日报   记者:包元凯 朱柳蓉

  行走在广西来宾市武宣县桐岭镇和律村雅度屯干净整洁的柏油路上,只见道路两旁立着太阳能路灯,家家户户住着漂亮的小楼,菜园里种着应季蔬菜。屯子的广场上,村民们在树下避暑纳凉,有说有笑。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和律村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找到了一条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的幸福律。

  在大棚里为大家介绍瓜果产品的李永楷是和律村的驻村第一书记。2015年,李永楷告别新婚妻子,从区委党校来到和律村,希望帮助这里摘掉“穷帽子”。

  和律村人均耕地只有0.35亩、贫困人口多达1000人,如何迈出脱贫第一步?“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共产党员必须站出来。”李永楷按照年龄、行业、流动情况等,采取不同对策,鼓励全村党员干事创业。在李永楷的鼓励下,140名党员开始投资创业。韦军等率先以流转土地种植哈密瓜,成立哈密瓜种植合作社。如今,和律村的哈密瓜种植已达1000亩。除了哈密瓜、砂糖橘、木耳、火龙果等多种农产品,和律村还有酿酒等加工农产品,产品种类趋于丰富。

  党员探索出了致富路,还要充分鼓足乡亲们的干劲,让他们能够搭上产业致富的列车。

  村民何开反给记者算了一笔收入账:“每年种哈密瓜有一笔收入,土地流转有一笔收入,技术入股合作社每年有分红。算下来,一年在土地上获得的收入有20多万元。”在和律村,有不少村民把土地流转给村集体,有的还在村合作社务工,有的入股了村合作社,村民收入来源多样。

  几年前,因为贫穷,和律村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而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回村发展。看到乡亲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裕,在外打工的村民何开峦就和妻子决定回家。2017年,何开峦夫妇利用政策优惠,投入多年积蓄加入金兴生猪养殖合作社,建起了养猪场。今年上半年已卖出生猪1000多头,目前在栏肉猪还有1400多头。夫妇俩还发展了70亩砂糖橘、冬种云耳产业,日子逐渐红火起来。

  党员带好头,村民有干劲。2018年,和律村实现整村脱贫,产业越来越旺,日子越过越好。(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包元凯 中国县域经济报记者 朱柳蓉)

(责任编辑:刘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党员有劲头 村民有奔头

2020-08-25 07:05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行走在广西来宾市武宣县桐岭镇和律村雅度屯干净整洁的柏油路上,只见道路两旁立着太阳能路灯,家家户户住着漂亮的小楼,菜园里种着应季蔬菜。屯子的广场上,村民们在树下避暑纳凉,有说有笑。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和律村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找到了一条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的幸福律。

  在大棚里为大家介绍瓜果产品的李永楷是和律村的驻村第一书记。2015年,李永楷告别新婚妻子,从区委党校来到和律村,希望帮助这里摘掉“穷帽子”。

  和律村人均耕地只有0.35亩、贫困人口多达1000人,如何迈出脱贫第一步?“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共产党员必须站出来。”李永楷按照年龄、行业、流动情况等,采取不同对策,鼓励全村党员干事创业。在李永楷的鼓励下,140名党员开始投资创业。韦军等率先以流转土地种植哈密瓜,成立哈密瓜种植合作社。如今,和律村的哈密瓜种植已达1000亩。除了哈密瓜、砂糖橘、木耳、火龙果等多种农产品,和律村还有酿酒等加工农产品,产品种类趋于丰富。

  党员探索出了致富路,还要充分鼓足乡亲们的干劲,让他们能够搭上产业致富的列车。

  村民何开反给记者算了一笔收入账:“每年种哈密瓜有一笔收入,土地流转有一笔收入,技术入股合作社每年有分红。算下来,一年在土地上获得的收入有20多万元。”在和律村,有不少村民把土地流转给村集体,有的还在村合作社务工,有的入股了村合作社,村民收入来源多样。

  几年前,因为贫穷,和律村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而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回村发展。看到乡亲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裕,在外打工的村民何开峦就和妻子决定回家。2017年,何开峦夫妇利用政策优惠,投入多年积蓄加入金兴生猪养殖合作社,建起了养猪场。今年上半年已卖出生猪1000多头,目前在栏肉猪还有1400多头。夫妇俩还发展了70亩砂糖橘、冬种云耳产业,日子逐渐红火起来。

  党员带好头,村民有干劲。2018年,和律村实现整村脱贫,产业越来越旺,日子越过越好。(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包元凯 中国县域经济报记者 朱柳蓉)

(责任编辑:刘江)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