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时政更多新闻 > 正文

记者探访江城多个社区,社区工作者表示——一刻不松劲,持续加强小区防控

2020年04月07日 17:27   来源:湖北日报   

  

  汉阳区龙灯里小区下沉党员和志愿者为出入居民扫码、测量体温。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朱惠 摄)

  4月8日零时起,武汉市将解除离汉离鄂通道管控措施。

  城门打开,连接城内城外,显示武汉疫情防控形势发生积极向好变化,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

  可越是在这个时候,越要提高警惕。4月2日,武汉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布通知,要求建立疫情防控长效机制、持续做好小区封控管理。

  目前,武汉的社区工作者们仍坚守防控岗位,一刻也没有松劲。4月6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兵分三路进行现场探访。

  青山青和居社区——

  加大力度发动群防群控

  青山区青和居社区是武汉市最大的公租房社区。这里常住人口8000多人,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人群多,前期疫情防控压力大。

  经两个多月持续努力,3月20日,青和居入列“无疫情社区”名单。

  4月6日上午,记者来到青和居,发现社区两个小区仍旧各保留一个进出通道,19栋居民楼每栋都确保两名志愿者值守,防控力度不减。

  但与一周前相比,进出小区的居民明显增多,周边商店有序复工复市加速,城市复苏迹象越来越明显。

  80后桂小妹,是青和居社区党总支书记。4月4日,吃睡在社区坚持抗疫74天后,她第一次回了趟家。

  “期待武汉‘解封’很久了!”在桂小妹看来,两个多月前,武汉“生病了”,封城是疫情防控需要。

  农历腊月廿八,桂小妹回家简单收拾洗漱等必备用品,把上初一的女儿送到母亲家,自此后每天吃睡在社区,一心扑到疫情防控中。

  在她的带动下,社区5名群干相继住进社区,“零距离”服务居民。2月中下旬以后,社区严格封闭管理到楼栋,桂小妹带着网格员,与下沉党员干部、志愿者日夜奋战,确保居民特别是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物资供应。

  “出城通道管控解除,居民防控思想可能放松,进出小区的人流加大,聚集性感染风险有可能增加。”桂小妹说,疫情防控还只是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形势依然很严峻。对基层社区工作者来说,防控责任更重。

  据介绍,在青和居社区,下沉党员、志愿者也正有序撤离回到各自工作岗位。为应对社区防控力量不足,青和居正加大力度发动群防群控,将招募更多的老年党员、志愿者加入到后续的常态化防控工作中。

  武昌宁松社区——

  居民们凝聚成了“一家人”

  4月6日10时20分,记者在武昌区松涛苑小区北一门看到,9名保安分工协作,有的手持测温仪对进出人员测温,有的拿二维码让居民扫码,有的正在对进出人员进行登记。

  宁松社区书记张艳介绍,松涛苑小区共有2400多户,超过7000名居民,小区原有6个门,2月10日起,只留一门进出。此前,人员登记是由下沉党员负责,随着武汉解封后下沉党员有序撤离复工,这部分工作将逐渐交给物业保安。

  记者在登记桌上看到有近10本名册,每个出入人员都有详细记录。保安龚松涛介绍,名册分为两大类——常住居民登记册和临时进出登记册。因上班等原因需要进出的人员,会在常住名册上登记。对于临时进出的,则在另一本登记册上记录,大多数是住院、看病。

  张艳表示,虽然武汉即将解除离汉通道管控,但社区封控不能放松。3月19日,宁松社区成为无疫情社区,目前社区实施每天1户1人可以外出购物、买药1次,时间控制在2个小时以内。

  “现在社区封控的工作量并没有减少,但由于有细致的工作流程,效率更高了。”张艳介绍,宁松社区有5个小区、5300多户超过1.5万居民。从1月23日开始,社区工作人员20人全员在岗。最忙的那些天,她每天只能睡一到两个小时。

  由于多次接触确诊患者,2月初张艳从家里搬出,住进了附近酒店。2月8日,首批下沉社区党员到来,最多时社区有近百名下沉党员帮忙。有了足够的人手,张艳将整个社区防疫工作流程逐一细化、落实到人,社区的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张艳说,疫情期间感受最深的,就是社区的凝聚力,“平常可能一些社区邻里都不认识,这次疫情让大家凝聚成了一家人”。

  “我准备4月8日搬回自己家住。”时隔两个多月,终于要回家了,张艳表示,将继续做好社区封控工作,直到取得战“疫”的最后胜利。

  汉阳龙灯社区——

  已做好成立居民志愿者团队预案

  4月6日下午2时许,在汉阳区龙灯里小区门口,一辆送货车正在给居民送菜,不时有居民凭健康码扫码、测温后出入。

  “龙灯里是一个老旧小区,共有居民480户541人,约六成居民是老年人。”汉阳区龙灯社区书记陈铃介绍,2月17日,小区实行全封闭管理,由于没有物业,小区封控、排查、保供等工作,均由3名社区工作人员、6名下沉党员和3名志愿者共同完成,目前小区为无疫情小区。

  记者现场发现,小区仅留了紧临龙灯路的唯一出入口,其余7个出入口均被封闭,小区四面设置100余米长的蓝色铁质挡板,将小区合围起来。

  “您好,请扫健康码,并测量体温。”“您要出小区到对面超市买菜,需要先办理一张今天的居民采购通行证。”在出入口卡口,“80后”下沉党员李银正在忙碌着。

  “我们仍不能放松警惕。”李银介绍,他2月9日以来一直坚守在小区出入口,没有休息一天。

  “解封后,我们两口子还会一直坚守,直至武汉完全‘康复’。”小区居民莫昭琼和丈夫都是月湖小红帽志愿者服务队成员,从小区封闭管理首日开始,夫妻俩每天下午5点半到晚上8点在大门口值守,从未间断一天。

  “居民少出门,我们多服务。”陈铃介绍,目前社区已准备了招募志愿者、成立居民志愿者团队等预案,“一刻不松劲,持续筑牢小区防控大堤”。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朱惠 夏中华 王哲)

  商圈防控不放松

  

  4月6日,武汉市江汉路步行街,工作人员在门口设立检测点,对进出人员测量体温并消毒。(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蔡俊 摄)

  医护人员的心愿——

  让更多的患者能看上病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余瑾毅

  守护生命,职责所在。疫情期间,武汉一线的医护人员承受着异常的压力,负重前行。眼下,武汉的春花重新绽放,热干面又在街巷飘香,医护人员的使命仍在肩头,他们拼尽全力,为了光明的未来继续奔跑,守护这座城市的健康。

  生的希望不可阻挡

  4月6日,同济医院产科副主任乌剑利一早赶往医院门诊时发现,医院门口开始堵车了。曾经很厌烦堵车的乌剑利,这次却感到“久违的亲切”。

  街头车流不断,医院旁边部分商铺已经营业,门诊患者逐渐增多,乌剑利看着这一切说:“寂静无声,不是武汉该有的样子。热闹,才是大武汉。”

  当天上午,乌剑利在门诊接诊了15位孕产妇。“为避免人员聚集引起交叉感染,现在仍实行预约就诊,医院门诊都全面恢复了。”他说。

  乌剑利是辽宁人,同济医学院毕业后留在武汉工作,他早将武汉当作第二故乡。疫情发生前,他刚刚结束一年半的援疆任务,放弃了休假坚守一线。“感受到武汉身处危机,我要与她共进退”。60多天来,乌剑利为10多位确诊或疑似新冠肺炎孕妇完成剖宫产手术。眼下,他还在为5位隔离的待产新冠肺炎孕妇保驾护航。

  前段时间,武汉寂静空旷,每当乌剑利在产房听到婴儿的啼哭时,都会感叹“这是这个时候最美好的声音”。离汉通道解除管控在即,乌剑利反复说:“生的希望不可阻挡”。

  冬去春来,乌剑利笑言“在隔离病房和手术室里错过了整个春天”,他期待重新走进武汉这座城市的怀抱,“最想去东湖,看看春意盎然;也想去江边,看璀璨夜景。我想念她的每一面。”

  这是一场心灵洗礼

  4月6日,谈到武汉即将解除离汉通道管控,协和医院心外科护士长王晶说,她最大的期待是:“解除后,更多病人能看上病。”

  1月27日起,王晶被派往武汉市红会医院隔离病房支援了三个星期。经过隔离观察,3月初,离家2个月的她终于回到家中,第一件事就是紧紧地拥抱10岁的儿子。在家陪伴儿子做作业、绘画,为他讲解新冠肺炎的科普知识,这些平淡的日常生活如今在王晶看来十分珍贵。“虽然生活还有不便,但能回家陪伴家人,对我而言,小家已经‘解封’,武汉这个‘大家’也需要恢复正轨。”

  王晶负责心外科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护理,疫情期间,该科手术量锐减。随着疫情防控形势好转,最近病人开始多了起来。王晶说,协和平日就有很多外地患者,随着管控解除,科室很快会忙起来,但再忙也高兴,因为一切在恢复正常,病人将得到及时救治。

  王晶是地道的武汉人,在汉口和武昌两地生活,对武汉的角角落落都有着深厚的感情:“武汉人直率,疫情期间大家齐心协力,经历了生死,就像接受了一场心灵洗礼,我们会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情况正在好转,王晶2个月前的心愿也要实现了:“我想再回到红会医院,在那里支援时,我得到了两位护士长的大力帮助,可惜都没见过她们‘真面目’,我想见见她们。”

  基层党员干部——

  “尽己所能奉献力量,再苦也值得”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王哲

  陈诚是一名90后党员,博士,在长江新城管委会综合一处工作才一年多。1月30日,他主动请战加入到谌家矶街道防疫工作。2月3日至今,他下沉到洪山区和平街丽华苑社区。

  “起初,心里的确有一点担心,尤其是当时老婆还怀着小孩。但自己作为一名90后的年轻党员,觉得确确实实应该去做点什么。”陈诚表示。

  社区一线的工作辛苦繁杂,“四类”人员排查、巡逻值守、送菜、联系物资发放……从大雪纷飞忙到春暖花开,陈诚说,在社区防控一线工作的两个多月,忙碌而充实。

  对陈诚个人而言,虽然是博士毕业,但以前接触基层并不多,通过一个多月的下沉社区,他加深了与居民群众的血肉感情。现在,看到疫情形势逐渐好转,社区居民状态也越来越好,心里觉得自己的工作充满了意义,“再辛苦也是值得”。

  武汉市计量所热能室负责人韩础,也和陈诚一样有着共同的深刻感受。

  4月6日,市计量所大楼二楼的热能实验室里,韩础正对一批手持式红外测温仪进行检定。他介绍,武汉市计量所是全市唯一具有国家资质的测温检定机构,疫情期间,该所组成计量所温度计量突击分队,为全市交通枢纽的人员手持测温设备提供检定保障服务。

  1月22日至今,突击分队免费服务了天河机场、3家火车站、3家汽车站、80个地铁站及59家复工复产单位和企业。疫情期间,武汉市计量所设置24小时值守机制,电话随时畅通,随时解决问询者的技术解答、计量服务预约和接待,保证计量工作不因为疫情而中断,不因为困难而退缩。

  “全国一盘棋,大家团结一致,才有现在来之不易的局面。”韩础说,作为计量工作者,能在国家危难的时刻贡献自己的力量,感觉非常光荣,一定会继续努力做好本职工作。

  志愿者代表——

  “将志愿服务精神传递下去”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夏中华 王哲

  4月6日9时,武汉青山工人村康复驿站,90后志愿者华雨辰早早来到这里,为当日中午和晚上的播音做准备。

  3月9日青山方舱医院休舱后,她立即转战到“康复驿站”,一来就是20多天。

  事实上,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当播音员还只是华雨辰众多志愿服务中的一项。此前,她还做过接送医护人员的“司机”,收费站“测温员”、隔离点“搬运工”等,堪称“武汉战疫全能志愿者”。

  “武汉即将解除离汉通道管控,很期待也很激动。”华雨辰说,作为众多志愿者中的一员,自己不仅见证武汉从按住暂停到恢复重启的全过程,还有幸参与到这场大战中,觉得很骄傲。期待武汉能早日恢复生机,重现往日活力。

  华雨辰表示,解除离汉通道只是说明疫情防控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下一步,除了继续做好康复驿站播音工作,她会根据需要积极参与各项其他志愿服务。此外,待复学返岗后,她还会将志愿服务精神传递给下一代,在学生中弘扬更多正能量。

  4月6日一早,70后汪洋驾车将武汉市九医院一名医生送去上班。当日下午,他又按时来到青山北湖收费站,开展解封前的测温服务。

  这是汪洋参与战“疫”志愿服务的第74天。他称,在这些天里,自己收获了很多感动。至今还清楚记得,大年初六早上,汶川6台运送捐赠物资的车辆就是从北湖收费站进入武汉的。那一刻,他第一次泪目,和同在现场的交警纷纷敬礼致敬。

  “守护我们这座城市的不光是我们自己,还有全国各地同胞。相信有全国人民的支持,解封后的武汉一定会加速好起来。”汪洋表示,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即便返岗复工,自己也会在工作之余投身到社区防控服务中去,继续贡献自己一份力。

  今年33岁的卫婧,2011年毕业于湖北中医药大学。从除夕那天开始,她与朋友们投入到医疗物资保障志愿服务中,线上联系了湖北省内的280多家医院,把爱心企业、爱心组织的捐赠,一一对接到各家医院。卫婧说,持续50多天的志愿者工作中,她内心充盈着感动——武汉是一座英雄的城市,而那些危难之中前来支援的各省市医疗队,以及每一个捐赠企业和组织,还有许多素不相识的志愿者伙伴们,都令人难忘而感动。

  “阻击疫情,很多人在持续不断地拼搏、付出,这是爱的力量,更是我们这座城市面对艰难险阻迎难而上、团结向前、不放弃的力量。”卫婧说,被按了“暂停键”的武汉,两个多月以后终于要重启了。“这一场疫情之后,我们每个人都要更加懂得保护自己和家人,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和拥有的一切。”

  滞留在汉外地人员——

  “感谢武汉对外乡人的照顾”

  

  4月6日,汉阳区滞汉人员集中安置点,荆门小伙符文冰在清理行李物品。(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李溪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朱惠 通讯员 刘晶晶 朱胜妮

  4月6日10时30分,在武汉市汉阳区滞留在汉外地人员集中安置点,29名滞汉人员正在收拾行李,准备在8日、9日两天出城返乡。

  50岁的王荣秀是四川人,在广州一家化妆品公司打工,1月23日,她从广州乘坐火车到达武汉,“那天武汉封城了,我回不了四川,就在武汉的朋友那里住了一段时间,后被安排入住安置点。”

  “我回广州上班的车票已经买好了。”王荣秀打开手机上购票成功的信息给记者看,4月8日零时50分,她将乘坐K字头火车从武昌站出发前往广州。

  “王荣秀是安置点最早乘车离汉的人员,我们已经为她安排好车辆,当天晚上送她去火车站。”该安置点工作人员刘菲介绍,3月1日安置点正式运行以来,累计安置滞汉人员287名,目前仍有107人在安置点,均有街道社区出具的健康证明、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和健康码绿码,其中近七成人员已买到离汉离鄂火车票和飞机票。

  6日上午11时,在安置点A4-135房间,湖北荆门人符文冰在整理行李。他年前在苏州旅游,路过武汉时被滞留,无法返回荆门。

  符文冰已在网上购买了一张4月8日从汉口驶往京山的火车票。“很感谢武汉在这么艰难的时候,还把我们外乡人照顾得这么好”,今年6月即将大学毕业的符文冰说,“非常喜欢武汉这座英雄的城市,希望有机会可以来武汉工作和发展。”

(责任编辑:苗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