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坑塘“变脸”记

2019年12月12日 16:52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12月12日讯(记者夏先清 通讯员严相合)河南省沈丘县卞路口乡霍楼村党支部书记霍国军,如今有了个新身份—村集体坑塘的“塘主”。“这片坑塘占地约20亩,过去倒满了垃圾,夏天蚊蝇乱飞、恶臭难闻,如今成了附近村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承包给个人后,每年还能产生经济效益。”霍国军指着清澈见底的塘水说,光养鱼这一项,每亩水面每年纯收入就能达到8000多元。

  昔日的臭水坑变成了今天的“聚宝盆”,这得益于沈丘县实施的“百村千塘”综合整治工作。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先易后难、一坑一法”的原则,该县立足实际,采用财政奖补,整合涉水、涉农项目资金,吸引投资等筹资方式,多途径、多渠道地开展坑塘改造,最大限度地变旧为新、变废为宝,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养鱼就怕水污染,搞好管理是关键。”在该县赵楼村一处水清岸绿的坑塘边,承包人赵书锦正在打扫岸边的落叶。在过去,这里是窑厂挖土形成的废坑塘,面积约有16亩。前年,赵书锦与村委会签了20年的承包合同,先后花了80多万元对坑塘进行清淤治理,水里放鱼苗,岸坡种果树,整成了现在年收益超过10万元的标准渔塘。

  “治理废坑塘,少则几十万多则上百万,村集体没钱怎么办?我们拿着坑塘整治好的效果图,鼓励有资金实力的干部或村民竞拍承包权,谁承包、谁收益、谁管理,等于是‘花个人的钱办集体的事’。”赵庄村党支部书记赵永鑫介绍,在坑塘整治过程中,他们村实行挖大填小,让大坑塘能产生规模效益,让填平后的小坑塘作为宅基地出售或建休闲活动广场。

  走进该县北城办事处前寨村,一个占地800多平米的五个制足球场绿草茵茵,四周林木花草葱郁、健身器材多样……“这里过去就是一处臭水沟,由县发改委扶贫工作队投资20多万元,雇了1辆挖掘机5辆运输车整治出来的,现在已经成为村民运动休闲的好地方。”该村驻村第一书记尹华堂介绍,该村在坑塘治理中,将一条横穿村子的荒沟清瘀整修,引水灌溉农田,“原来是靠天吃饭,一亩玉米收成不过四五百斤,现在亩均过千斤”。

  坑塘治理好,更要管护好。为避免村民再往坑塘倒污水,该县“堵疏结合”,派水务专家为各村设计排污管网,铺设排污管道,彻底解决农村污水排放问题;按照“谁承包谁管理”的原则,坑塘承包人如果治理一年还没有达标,村集体将终止承包合同,原承包人失去再次竞标的机会;为实现县乡村齐抓共管,该县建立健全了“塘长制”,将坑塘管理纳入“河长制”管理体系,对坑塘周边垃圾日清日结,对坑塘定期排查,发现问题责任追究到人。

  “我们乡发动村干部、坑边农户、五保低保户担任‘塘长’,将责任落实到人。有的村还在坑塘点安装了摄像头,采取‘人防+技防’的措施加强监管,如发现有谁乱倒垃圾,依法依规严肃处理,目的就是防范坑塘治理陷入‘治理-反弹-再治理-再反弹’的怪圈。”该县卞路口乡党委书记牛晓靖告诉记者。

  据初步统计,沈丘县目前已整治大小坑塘2000多处,新增集体用地400多亩,村集体收入增加3000多万元,坑塘治理既刷新了乡村颜值,又带动了村民增收。

(责任编辑:张雪)

坑塘“变脸”记

2019-12-12 16:52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