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新时代,上海以敢为人先的勇气和突破创新的方式,实现着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上海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目前稳定在70%左右,现代服务业保持快速发展势头,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提高至30.6%。
新兴服务产业:
提升品质与影响力
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高端化拓展,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提升,构建结构优化、服务优质、布局合理、融合共享的现代服务业体系——“上海服务”已然成为上海高质量发展的一张亮丽名片。
上海陆家嘴CBD办公楼中,一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正在接受个性定制化的职业课程培训。该培训的主办单位普华永道商务技能培训(上海)有限公司,是全国首家经行业主管部门批准成立且正式开业的外商独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也是“证照分离”改革的受益者。普华永道合伙人蔡晓颖介绍,公司正在谋划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上海的高质量发展作出新贡献。
“我强烈感受到上海市各级政府支持金融企业落户、打造优良营商环境的力度。”全国首家获批的合资保险资管公司工银安盛人寿资管公司即将开办,工银安盛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马健表示,行业的升级和发展与上海高度重视对外开放与改善营商环境密不可分。
如今,全国首批外资商业零售企业、批发企业、餐饮企业的扎根发展都在上海正式起航,而外资融资租赁企业投资设立单机单船项目子公司、独资保安服务、邮轮船务、船舶油污清除服务、养老服务等领域,已利用外资实现了新突破。首家外商独资资信调查及评级机构“穆迪(中国)有限公司”、全球最大的在线旅游公司投资设立的“易新达旅(上海)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等大企业都将在上海的舞台上实现创新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
从“制造”迈向“智造”
上海明确提出将智能制造作为“上海制造”向“上海智造”转变的主攻方向。而在以科技创新为名片的上海张江片区,以张江高科技园区为基础发展的张江科学城,正是承载着这份愿景的希望之地。
在这片总面积约95平方公里的创新创业热土上,首轮73个“五个一批”项目已全面开工,一批大科学设施建设,大专项、大计划和一流创新型院所或积极筹备或稳步运行。那些中国人曾经的梦想,那些几代科技先贤倾注了生命和热血的伟大事业,逐一成为了眼前令人振奋的现实:大飞机、量子卫星、蛟龙号深潜器等大国重器相继问世……
“这里是一座全产业链的岛。”上海张江(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袁涛透露,今年8月左右,张江人工智能岛将正式开业。在这座希望未来之岛、生态之岛,将展示中国最先进人工智能技术和装备,成为融场景中心、交流中心、人工智能展示为一体的新地标,产生更多的创新动力和成果。
2019年年初,微软全球最大的人工智能和物联网实验室落户上海张江。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主席、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洪小文说:“微软公司会继续推进在上海及长三角地区的业务与研发布局,加速本地区的创新技术研发、创新人才培养与创新成果落地。”
梧高凤必至。相信会有更多像微软一样的科技巨头,在世界级产业集群的吸引下,来上海布局发展。
传统制造产业:
打造“好口碑”与“新形象”
制造业,始终是这座传奇都市不可磨灭的“成长基因”。
打响“上海制造”品牌既要继承发扬老品牌,也要做大做强新品牌,努力发展高端制造,不断提升产品品质、知名度和美誉度。2018年,上海再度吹响了重振“上海制造”的集结号,发布了《全力打响“上海制造”品牌 加快迈向全球卓越制造基地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传递出坚定发展先进制造业的决心和信心。
老凤祥、三枪等老品牌打破“刻板印象”,新上汽集团等国产品牌自我突破“升级难关”,电子、航空等高精尖产业领域努力冲破“技术天花板”……一个个生动的实例,充分验证了“上海制造”的生命力。
事实上,上海传统制造业的升级发展要快于想象。位于漕河泾综合保税区内的英华达(上海)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高自动化的机器人正在得到广泛应用。该公司总经理陈坤辉介绍,从产品设计到材料采购再到生产工艺目前全部实现信息云端数据化,自动化设备使用率已达到80%。
先进制造业项目更是加快落地。特斯拉新能源汽车制造标志性项目从战略签约到取得施工许可证,仅用时5个多月。而沃尔沃建筑设备投资(中国)有限公司所在的金桥片区的特色,正是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双轮驱动”,这里的工业产值经济密度达200亿元/平方公里,其中汽车产业产值占全市二分之一。
大江奔腾,永不停歇。过去的上海,曾以改革开放的先锋姿态,傲立壮阔东方潮头。如今的上海,正为“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迎头冲锋。(经济日报记者 杨国民 吴 凯 祝惠春 覃皓珺)
(责任编辑:冯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