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时政更多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吉利控股集团书写高质量发展新样本

2018年12月04日 15:26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12月4日讯(记者杨忠阳)从备受质疑的“门外汉”,到收购和复兴沃尔沃汽车,再坐稳戴姆勒最大股东,改革开放40年,浙江吉利控股集团以创新为驱动力,不断整合全球资源,逐渐成长为拥有吉利、沃尔沃、领克、宝腾、路特斯等10大品牌,年销售汽车182万辆、营收超过2700亿元的全球汽车集团。

  作为一家草根民企,吉利控股集团走出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被业界称为“吉利现象”,正在引发越来越多的关注。

  造每个人的精品车

  “一个本来想买宝马的消费者,在逛4S店时看到我们的领克后,改变了原来的主意,立马订了一台领克01。”见到吉利汽车销售公司总经理林杰,他先跟记者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领克01是吉利汽车与沃尔沃汽车共同研发的“新时代高端SUV”,于2017年11月28日正式上市,售价为15.88万-20.28万元。在今年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举行的C-NCAP测试中,领克 01获得60.1的高分,这是现行中国汽车安全碰撞标准体系中唯一一款获得超五星成绩的车型。凭借高定位、高颜值和高品质,领克01的上市就引得市场追捧,不到一年时间,领克销量便突破10万辆。其中,10月份销量高达1.52万辆。

  这与20年前吉利“豪情”的命运形成鲜明对比。1998年8月8日,吉利出首款量产汽车“豪情”下线。“但在订货会上大家直摇头,因为这款几乎靠手工敲打出来的车,在外边一开,车内就会进去很多灰,时间长了车门还开裂,李书福一气之下,用轧路机把这100多辆车全碾了。” 提起这段往事,吉利控股集团副董事长杨健至今感触颇深,“虽然是他李书福的钱,但我们都很心疼”。

  吉利是在人们的质疑中进入造车领域的。此前创始人李书福先后开办过照相馆、冰箱厂、摩托车厂等,经历六次创业转产,直到1997年豪情公司成立,吉利汽车才雏形初现。然而,作为一家民营企业,吉利造车的困难不言而喻:缺少人才,缺少资金,缺少技术,缺少设备,没有“准生证”……可以说,除了造汽车的一腔热情,几乎什么也没有!因此,当李书福提出要“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的意愿时,总是受到一些人的嘲笑。

  “不低头,不认输,擦干泪,坚持住,该受的苦我来受,该走的路我清楚。”出自李书福手笔的这段歌词,正是吉利艰辛成长历程的写照。凭借民营企业灵活的机制,在相继推出几款靠低价占领市场的车型后,2007年吉利发布《宁波宣言》,开始第一次转身,从之前“低价战略”向“技术先进、品质可靠、服务满意、全面领先”转型。正是这次转型,为后来吉利品牌向上、收购沃尔汽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得益于与沃尔沃汽车的协同,吉利汽车的技术水平也获得快速提升。2014年,吉利开始第二次转身,宣布“精品车”发展战略。“去年,吉利汽车8-15万元售价车型销量占比已达到60%,尤其是10-15万元售价的车型占比,首次突破了21%;而5-8万售价车型占比由2013年的71.18%降到去年的32.57%。同时,吉利汽车在一二线市场的销量占比已超过5成。”吉利控股集团副总裁杨学良说。

  从最初的“让老百姓买得起的车”,经“要造最安全、环保、节能的好车”,最终进化到了“造每个人的精品车”,吉利通过产品结构调整,不仅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需求,而且为用户带来了更多获得感。“现在回过头来看,通过这个调整,我们更好地把握住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先机”。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告诉经济日报记者,吉利的汽车梦是与中国改革开放,并实现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紧密结合的,也是中国民营企业随着改革开放进程,在产业和消费升级的过程中不断尝试、创造、反省、革新的缩影。

  为产业链创造更多价值

  精品不是自发诞生的,它首先来自吉利汽车技术实力的支撑。

  走进位于杭州湾的吉利研发中心,领克、博瑞、博越……记者不仅被这里一辆辆高颜值,充满时尚科技感的新车所吸引,更为这里一流的研发设备和环境而称奇。“杭州湾研发中心是吉利汽车研究院总部和研发大本营,占地415亩,建筑面积34万平方米,总投资62亿元,包含研发大楼、动力总成试验中心、整车试验中心、整车试制中心、造型中心等工作区域,可容纳8000余人办公。”吉利控股集团总裁安聪慧说,“我们要把杭州湾打造成国内一流、世界领先的汽车研发中心。”

  记者看到,按照沃尔沃技术标准设计的整车试制中心,“冲、焊、涂、装”四大工艺俱全。“采用柔性化新开发车型试制模式,可以完成年产2400辆的小批量生产。有了这个整车试制中心,过去售后才能由消费者发现的缺陷,就能提前到了售前,从而确保产品工艺质量,并缩短了研发上市周期。”安聪慧对此充满自豪。

  他还告诉记者,目前吉利控股集团已布局形成杭州、宁波、哥德堡等全球五大研发中心和考文垂、巴塞罗那、加利福尼亚等全球五大造型中心的创新研发体系,拥有2万多人的研发团队,每年投入数百亿研发费用。

  令人难以置信是,李书福最早的汽车开发团队仅有7个人,其中只有3个人是从事技术工作的。他们是吉利从湖南汽车制造厂招聘来的,当时招聘的目的是为了摩托车的开发与生产。在李书福下定决心进入轿车生产领域之后,人力资源部门翻遍了所有员工档案,才把这3个人找出来。“如果有第4个,那人就是我!”多年后,李书福笑言,至于研发中心,更是“门都没有”。然而,硬是凭着一股“不服输”的精神,吉利人不仅把研发做起来了,而且创造了新高度。

  “近年来,吉利产品力之所能够大幅度跃升,不仅在于研发实力的增强,还在于制造、采购、营销、人才的培养培训等全产业链的提升。”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表示,汽车产业是一个人才、技术、资金高度密集性行业,真正支撑吉利高质量发展的是公司在造车体系上全方位的发力。

  林杰告诉记者,截至2017年底,吉利已拥有850家渠道网络。其中,2017年新增150多家经销商,有合资品牌经营背景和合资转化过来的达到60%以上,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天津、江苏、广东等一、二线城市。而据君迪(J.D.Power)发布的2017中国汽车售后服务满意度研究(CSI)显示,吉利汽车以735分的成绩远超主流车市场平均703分的得分,名列中国汽车品牌第一名。

  从产品研发到生产制造,从供应链管理到渠道布局,从品牌营销到售后服务,吉利汽车以强大的体系能力,不断从“对标”走向“立标”。在自身快速发展过程中,吉利还带动和培养了大量上下游产业价值链企业的发展,提高了中国本土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同步研发能力,有力推动了成千上万个实体企业坚定地持续投入,引领中国制造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迈向中高端。

  加速迈向全球汽车科技集团

  2017年6月23日,吉利控股集团成功收购马来西亚宝腾汽车49.9%的股份,以及英国豪华跑车品牌路特斯51%的股份。“我们入股宝腾汽车,并全面负责运营管理,成为路特斯跑车的控股股东,就是要帮助这两个品牌重现往日生机。”李书福表示,在“一带一路”倡议和“走出去”战略的支持和指引下,吉利在国际化的过程中越来越成熟,逐渐从以资金换技术,开始升级到向外输出技术和管理,向世界展示出“一个全新的吉利”。

  尽管出生草根,但吉利控股集团却从不缺乏全球化梦想。2010年,吉利控股集团从福特汽车手中收购了沃尔沃汽车,这也是当时中国汽车企业最大海外并购。几年来,沃尔沃汽车和吉利汽车互相支持帮助、资源互补,在集团内部形成了良好的全球协同效应,不仅推动了吉利销量和品牌“向上”,而且加速了沃尔沃汽车的复兴。

  数据显示,吉利汽车在2016年销售76.6万辆、同比增长50%的基础上,2017年再度实现了63%的高增长,一举迈过了年销售百万辆门槛。当年吉利从福特手中并购沃尔沃汽车时,沃尔沃全球销量不到37万辆,亏损100多亿元,而去年沃尔沃全球销量已增长到57万辆,盈利100多亿元。“双方共同打造的领克,还将在欧洲工厂生产,借助沃尔沃的渠道,进入欧洲市场,这意味着中国制造真正融入全球价值链,迈向中高端。”安聪慧补充道。

  自主创新不等于闭门造车。“汽车产业具有开放、合作、协同的特点,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只有开放合作、包容发展,中国汽车工业才能可持续地发展。”李书福说,今后全球的汽车企业最多也就是四五家,任何单打独斗,自己关起门来竞争,成功机会都不是很大。

  基于这样的思路,近年来吉利控股集团海外并购步伐不断提速。继收购宝腾汽车之后,2017年11月,吉利全资收购美国飞行汽车公司Terrafugia。12月,吉利控股集团参股沃尔沃集团,成为该公司的第一大持股股东,并拥有15.6%的投票权。更值得关注的是,今年2月24日,吉利控股集团宣布,已通过旗下海外企业主体收购戴姆勒股份公司9.69%具有表决权的股份,涉及的金额高达90亿美元。这意味着,吉利控股集团正式成为戴姆勒最大股东。

  “前不久我们已与戴姆勒决定在华组建合资公司,提供高端专车出行服务。”李书福表示,移动出行服务是未来出行领域的一个新领域,吉利控股集团已于2015年战略投资了新能源汽车共享出行服务平台曹操专车,也是首家进军这一市场的中国汽车制造商,“此次我们和戴姆勒强强联合成立合资公司,有利于加快吉利从汽车制造商向全球汽车科技集团转型。”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融合,“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趋势愈发明显。“汽车是一个全球化和高科技的产业。”李书福还告诉记者,吉利控股集团惟有不遗余力地投入科技创新,不断整合全球资源,才能推动行业变革,形成竞争新优势,继续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