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时政更多新闻 > 正文

国内首条地铁海底隧道在青岛贯通

2018年11月06日 14:18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11月6日讯(记者刘成)11月6日,青岛地铁1号线海底隧道顺利贯通。这是国内首条地铁海底隧道,是继胶州湾大桥、胶州湾公路隧道之后又一条连接青岛西海岸新区和主城区的过海大通道。

  1号线开通运营后,市民乘坐地铁通过胶州湾仅需6分钟,将为青岛东西两岸市民出行带来极大便利,有力助推青岛西海岸新区发展腾飞和青岛同城化进程,进一步提升青岛国际化都市形象。

  图为青岛地铁一号线海底隧道贯通后广大参建员工欢呼合影场面(摄影:孙清华)

  青岛地铁1号线海底隧道是目前国内最深的海底隧道,隧道海底区间线路纵坡呈“V”字形,最深处距离海平面约88米,隧道上方每平方厘米至少承受8.8公斤水压,相当于隧道每延米承受300辆小汽车的压力。它也是国内最长的地铁海底隧道,全长8.1公里。隧道为单洞双线隧道,位于胶州湾公路隧道东侧约150米处,起自西海岸新区薛家岛瓦屋庄站,下穿胶州湾湾口海域后,经团岛到达贵州路站,是地铁1号线最重要的控制工程。

  2015年9月,地铁1号线海底隧道正式开工,参与建设的中铁三局、中铁十八局、青岛第一市政等单位施工人员历经1000多个日夜的艰苦奋战,终于实现顺利贯通。

  地铁1号线海底隧道工程地质复杂,存在海水突涌、围岩垮塌风险,海底隧道主要岩性为花岗岩、安山岩、凝灰岩,共穿越18条断裂破碎带,破碎带和海水直接连通,施工中极易发生坍塌、渗漏、突水,安全风险等级为Ⅰ级。施工中,中铁三局项目部严格过程控制,依靠创新工作室,依靠科研攻关团队,以工程为对象,工艺为核心,把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结合起来,不断应用新技术、新工艺,连续攻克多项技术难关。经项目实践已形成综合配套的施工工法4项,经申报荣获4项省级工法;经国家专利局授权11项专利成果。

  为控制风险,施工单位组合了世界上最先进的地质探测和预报手段,通过系统性的对比和分析,消除漏判和误判,实现风险的精准预判和辨识,在此基础上对风险点采取针对性的预处理措施,从而使风险得到超前防控。为超前处理不良地质体,施工单位采用了一整套硬岩海底隧道信息化快速注浆加固堵水技术。施工爆破采用低爆速、不耦合装药、微差起爆和光面爆破等减震爆破技术,减少隧道爆破开挖对围岩的损伤。

  图为青岛地铁一号线海底隧道三臂凿岩台车现场施工作业场面(摄影:孙清华)

  海底隧道采用世界最先进的成套隧道施工机械装备,机械化利用率达到90%以上,实现全程移动信号跟进覆盖、全作业面视频监控和智能化网络化管理,形成了机械化、智能化、网络化的高效流水作业生产线,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最大限度减少了人工使用。海底隧道施工引入了瑞典阿特拉斯三臂液压凿岩台车、混凝土湿喷机械手、矿岩多功能地质钻机、全液压自行式仰拱栈桥、整体式衬砌模板台车等国内外先进机械设备,机械化施工水平达国内领先。

  为减少对老城区居民生活的影响,海底隧道团岛陆域段采用DSUC型双护盾TBM施工,与传统钻爆法施工相比,施工速度更快,也避免了爆破震动对地面建筑物的影响。另外,创造性地首次将洞内翻渣机引入城市轨道交通隧道建设,对比传统方案,出渣效率提高一倍,大大减小了洞室开挖量,有效降低了工程风险和造价。

  1号线是青岛地铁轨道交通规划线网中的第一条线路,全长60公里,串联起西海岸新区、市南区、市北区、李沧区、城阳区、即墨区六区,可与11条线路进行换乘,预计于2020年底开通。作为国内首条跨海地铁,青岛地铁1号线跨海段施工备受人们关注,顶着各种“长、大、最”的光环,与建成的国内最长海底隧道——胶州湾海底公路隧道“比翼齐飞”。青岛地铁一号线也是青岛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一环四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大青岛格局的动脉线路,建成后将为青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美丽青岛和宜居幸福创新型国际城市发挥重要作用。

(责任编辑:张雪)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企事分离不是违规用人借口    2018年11月06日
  • ·新一代智能物流体系加快形成    2018年10月29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
      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
      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
      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
      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
      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