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激发内生动力 陕西借“一带一路”“东风”打造支柱产业

2018年05月12日 15:24   来源:光明网   

  光明网讯(记者刘超)“打造300万辆汽车产业”近来已经成为陕西装备制造业特别是汽车工业从业人员时时挂在嘴边的话。陕西的汽车工业有着悠久而辉煌的历史,陕西省的能源优势、科研力量优势都为汽车工业在黄土地上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但近年来,陕西工业规模相对较小的弊端开始显现,作为陕西装备制造业代表的汽车工业走到了转型的“十字路口”。

  “围绕2021年产能达到300万辆的目标,大力发展汽车产业,加快建设全国重要汽车产业基地和出口基地。”这是今年陕西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愿景。随着东部部分产业向西部转移,同时“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拓展,陕西的汽车产业开始迎来发展的“新风口”。

  借着“一带一路”的“东风”,陕西的汽车产业拥有了“更广口的市场”,这在一定程度上释放了其汽车产业的产能。300万辆的目标似乎是一个天文数字,但在业内人士看来,这是符合实际情况的目标。

  图为工人在对新能源汽车进行最后的总装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能必须要有一定的过剩量才会有竞争,有竞争才会相互提高,进而促进整个行业的良性发展。”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振宇向光明网记者介绍,现在他们在西安的新能源汽车生产的厂的产能已经达到26万辆,离他们30万辆的目标不远了,现在他们的厂区还预留了不少空地,为以后产能增加的可能性做足了准备。

  和比亚迪对完成增产目标的信心一样,陕西提出“300万辆”的目标也有充足底气。据了解,2017年,陕西与吉利、比亚迪、开沃签订了近100万辆的新能源汽车建设项目,这些项目均计划在今年建成投产,可以说着依然向“300万辆”的目标卖出了坚实的一步。

  此外,作为产业链较长的产业,上下游配套企业的的数量与发展程度也决定了汽车工业的“成败”。陕西在这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作为西部地区的门户、关中城市群的中心地域以及“一带一路”核心区,陕西省及其周边可以承接配套产业的城市众多,以比亚迪为例,它们在青海新建了电池厂,这为比亚迪在西安的新能源汽车的生产提供了重要的保障。而青海的电池厂也间接成为了陕西“300万辆”目标的受益者,实现了两地的共同发展。

  图为新能源汽车涂装车间生产线

事实上,零部件行业作为汽车产业的上游产业,当前也迎来“风口” 。

  “毫无疑问,对于我们这种零部件供应商来说,汽车产业又这样的发展目标和信心是一项重大利好。”法士特集团总经理马旭耀表示,这“300万辆”的目标多是轿车,而法士特集团的多为生产的多是商用车的零部件,但这依然是不小的体量。

  近年来,在国家鼓励政策的推动下,新能源汽车市场连续呈现高倍增长态势。法士特集团也加快了科技创新的步伐,先后研发推出了AT(液力自动变速器)、AMT(机械式自动变速器)、高端离合器等一系列新产品。其中,法士特研发推出的6AT液力自动变速器,更是打破了国内重型液力自动变速器完全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

  “打铁还需自身硬”,有了技术力量的支撑,法士特也开始有了更远的展望,“在把我们的商用车领域做好之后,以后我们也要找个合适的时机进入乘用车领域,不然自身的发展可能就会受到影响。”马旭耀透露。

  法士特的这种展望透露出的是企业对陕西当前以及未来经济发展的信心,看好的意味不言而喻。

  百舸争流、百花齐放,陕西的汽车工业已然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其发展正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当前陕西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正进入一个关键期,其技术整体上已与国际接轨,产品更是借建设“一带一路”的契机,在国际市场上迅速推广。相较于陕西在文化、能源、军工领域的成功,汽车工业正逐渐成长为陕西的又一支柱产业,成为这片黄土地又一靓丽的“名片”。

(责任编辑:符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