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在世界舞台上讲好中国的运河故事

2017年12月25日 14:27   来源:光明日报   

  【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

  在世界舞台上讲好中国的运河故事

  ——江苏建设大运河文化带的调研与思考

  光明日报记者 苏雁 周官正

  夕阳西下,大运河扬州高邮段,一位老渔翁用力撒开渔网,斑驳的光影在河面上跳跃……张元奇频频摁下快门,记录下眼前的美景。张元奇是扬州的摄影家,在近60年的摄影生涯中,他买过十几部相机,更换过无数个镜头,唯一不变的拍摄主角就是流淌了千年的大运河。在张元奇的影响下,他的儿子与孙子也纷纷拿起相机,成为全国罕见的三代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拍摄运河成为张家人共同的爱好。

  2500年历史变迁,中国的大运河至今还在发挥航运、灌溉、防洪、文化传承等综合功能,是一项凝聚我国经济命脉、交通动脉、生态主脉、历史文脉、情感血脉的伟大工程。历史上,从未有哪条河流,能够像中国的大运河这么深刻地影响到城市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历经沧桑巨变,如今,大运河正从历史的长廊里缓缓走入新时代,重新焕发出光彩。

  2014年,中国大运河成功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7年2月、6月,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就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作出重要指示和批示,赋予了运河沿线地区光荣的使命。江苏随即作出了响亮的应答:江苏大运河自古覆盖地域最广、漕盐运量最大、流经城市最多,是中国大运河的核心地段。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是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的重要举措。必须让千年运河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在世界舞台上讲好运河故事和中国故事,使之成为展示中华优秀文化的新名片,成为千百年来人们记忆中亘古不变的乡愁。

  生态治理,开启人与河共生共荣新模式

  扬州市邗江区槐泗镇东临大运河,北依邵伯湖,有9公里长的河湖岸线资源。作为造船业重地,该镇曾经集中了12家造船厂,大运河申遗进程中,槐泗镇启动环境综合整治拆除搬迁工程。2014年以来,该镇投入1.9亿元,重点对沿线的12家船厂、14家沙石场等“开刀问斩”,累计拆除面积达10多万平方米,沿河复垦近1100亩土地。

在世界舞台上讲好中国的运河故事

大运河无锡段的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图片由光明日报记者周官正摄

  谈起这几年的变化,槐泗镇常务副镇长卜万磊一言以蔽之:已经尝到了“绿水青山”的“甜头”。今年,国家文物研究院正式立项并拨付800万元专项资金,在这里建设国内首座运河船舶文化展示馆。为保留历史记忆留存的一台60万吨龙门吊,将成为文化创意和生态旅游的新景观。槐泗镇转型发展的路子,得到老百姓的交口称赞:生活环境变美了,空气质量变好了,心情舒畅了。

  槐泗镇的转型故事,是江苏实施大运河沿线生态治理的一个缩影。为保护好“母亲河”,大运河沿岸城市采用水质监测手段,建立起运河水质预警体系。大运河无锡段共安装了6个水质自动监测站,每天进行四次检测,这种新型的固定式水质自动监测站灵敏又及时,具有检测氨氮、PH值、高锰酸钾等26个指标的能力,一旦发现异常就会预警并将报告反馈到相关部门。苏州每年两次对运河苏州段运用航拍、水下声呐探测技术加强对运河的监测管理,同时还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把运河遗产建模数字化。

  大运河江苏沿线积极实施退渔还湖,依靠大运河发展旅游业,既保护了水生态,又改变了渔民的生活方式,实现了水环境治理和生态富民双赢。运河沿线共建成水利风景区、水美乡镇乡村近800家,运河所经之处出现了一个个城市景观带。

  “大运河淮安段主线和支线的109条航道,我基本都走过。昔日两岸遍布生活垃圾,如今河畅岸绿、风景优美。”今年68岁的淮安人高虎,见证了运河生态环境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淮安市交通局航道管理处退休后,他成为当地电视台的特约记者,为运河拍摄了几万张照片,采播了100多条有关运河的新闻。像高虎一样致力于运河遗产保护和宣传的普通江苏老百姓还有很多,淮安、扬州、徐州等运河沿线城市近几年都相继成立了运河保护志愿者服务队,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们,成了运河畔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古韵今风,创新创意打造运河文化新名片

  入夜,淮安的气温降到了零度。然而,寒冷丝毫没有减少游客们游览清江浦景区的兴致。里运河两岸流光溢彩,沿途亭子里用淮安当地方言表演的淮剧,让游客感到新鲜。散落在里运河两岸的清江浦记忆馆、淮安名人馆、淮安戏曲博物馆等9个博物馆,犹如一位位耐心的向导,随时准备向游客展示淮安城“南船北马、九省通衢”的历史荣光。

在世界舞台上讲好中国的运河故事

  货船在大运河上通行。图片由光明日报记者周官正摄

  一条运河,串联起了吴文化、淮扬文化、楚汉文化等江苏地域文化,留下了众多历史遗迹和动人传说,尽显江苏文化之深厚与丰沛。运河沿岸城市璀璨的历史文化,在创新中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承。

  在无锡,北仓门文化创意集聚区内,文化创意氛围浓厚。2004年,郑浩华兄妹回国,借鉴法国塞纳河左岸艺术集聚区等模式,把位于运河之畔的这座旧蚕丝仓库翻修改造,在最大限度保留仓库原样的同时,融合传统审美与西方艺术元素。从北仓门开始,“工业遗产”这一概念逐渐为大众所熟知、接受。如今,无锡已有数十处近现代工业遗产经过改造,向市民和旅客开放。

  在苏州,投资35亿元打造的环古城河风貌保护带,全长15公里,沿途48个历史文化景点全部免费向市民开放。其中,相门城楼公园和城内的平江路、耦园、中国昆曲博物馆、评弹博物馆等成为区域性景区,为环古城风光带增添了历史韵味。每逢节假日,这里成为市民亲近自然的好去处,跑步的、拉琴的、下棋的、跳舞的,好不热闹。

  2014年大运河申遗成功后,江苏省重点打造了大型原创歌剧《运之河》,斩获中国歌剧节七项大奖,远赴欧洲巡演,不断彰显中国大运河影响力和美誉度。有文化界专家表示,《运之河》严格遵循西方的歌剧传统,并充分挖掘和利用在全世界已有相当知名度的中国大运河素材,是中国优秀文化打动西方观众的一个成功案例。

  开放包容,运河精神夯实走向未来的根基

  在中国大运河沿线城市,数扬州的遗产段最长,遗产点最多,因此,扬州立志于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树立“扬州样板”,打造“世界运河文化之都”。在大运河申遗过程中,扬州被江苏省赋予“牵头城市”的地位,并于2009年联合全球运河城市共同发起成立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该组织秘书处设在扬州,以主办世界运河城市论坛为重点,配合大运河申遗工作,至今已连续举办了十届论坛,日益成为运河文化和城市治理对话的重要国际平台,已拥有100多个城市、机构、企业会员。

在世界舞台上讲好中国的运河故事

  扬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鲁垛乱针绣手艺人在绣“大运河十景”之一的扬州瘦西湖。图片由光明日报记者周官正摄

  扬州大学中国大运河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黄杰告诉记者,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有500多条运河,近3000座运河城市。“不同运河城市间,有着许多共同的话题,如城市遗产保护、旅游开发、环境治理、城市建设等发展经验,所以,以运河为载体,讲好运河故事和中国故事,促进运河城市人文国际交流将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要内容。”江苏省有关专家还透露,当前是大运河文化带国家战略规划的关键时期,江苏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联席会议机制已经建立。

  大运河赋予两岸城市和人民的,除了丰厚的文化遗产,还有开放包容的心态,以及不断创新的思维和精神。

在世界舞台上讲好中国的运河故事

  位于大运河无锡段古运河畔的中国丝绸博物馆内,工作人员在展示丝绸的制作工艺和流程。图片由光明日报记者周官正摄

  在建立起大运河有效保护机制的同时,江苏省委提出的“1+3”重点功能区战略构想,指明了沿运河城市不同的发展方向。据专家介绍,江苏过去以地域经济的概念来划分苏南苏中苏北,“1+3”重点功能区则更多地从功能和资源禀赋的角度来划分区域及功能定位。比如,运河沿线城市淮安和扬州被划为江淮生态经济区,这两座城市生态优势明显,实现生态经济化,成为该区域的重要发展导向。漫步淮安的里运河文化长廊,在历史与现代之间穿越,仿佛置身“现代版清明上河图”。“不仅要生态美,也要生活美;不仅来的人说好,也要住的人说好。”里运河规划办主任蒋维林说,主客共享,正是里运河文化长廊建设的初衷,亦与江淮生态经济区发展目标契合。

  城市因运河而生,运河因城市而荣,城市与运河唇齿相依,共荣共生。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要把大运河建成“高颜值的生态长廊、高品位的文化长廊、高效益的经济长廊。”并且要“努力提升世界运河城市论坛的层次和国际影响力”,争取将现有世界运河城市论坛逐步升级为国家级乃至世界级影响的高端论坛,成为世界文化领域的“达沃斯”,发出江苏乃至中国文化的强音。

  【记者手记】

  感受新时代运河人的真抓实干

  光明日报记者 苏雁 周官正

  古人用智慧造就了大运河,大运河也孕育了饱含运河精神与智慧的运河人,他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着新时代的“运河故事”。

  大运河横贯南北,联结着江河湖海,把诸多水系沟通、包容在一起。生长在河畔的运河人,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有对运河执着的信念,有灵活变通的头脑,有宽广博大的胸襟。

  已是耄耋之年的黄仁荣老人一辈子都没有离开过古运河,从儿时沿着运河岸边嬉戏玩耍,到如今作为无锡窑群遗址博物馆的义务讲解员,他的经历就是一本古运河变迁史。“我的祖父和曾祖父都曾经在这里经营砖窑,五代人都住在这里。运河孕育了砖窑,也滋养了我们家族,现在砖窑厂变成了博物馆,虽不再烧砖烧瓦,但一样还是为运河服务。”黄仁荣望着博物馆里的一砖一瓦,满眼深情。

  70岁的王玉生精神矍铄,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扬州雀笼技艺的第七代传人,“我买了小叶紫檀木料,准备再复原一只一米高的清宫鸟笼,然后把这些年做鸟笼的心得写成书,画上图纸,这门手艺就有了行业标准,就再也不会失传了。”王玉生说。

  苏州市长吴路的古运河边上,有一块占地不大却构造新颖的空间,当地人称之为运河文化“方舱”。区区15平方米的空间内设有游戏体验区、媒体播放区、亲子阅读区,市民游客走累了可以在里面用VR、游戏、视频等新型交互技术感受大运河深厚的文化底蕴。小小的运河文化“方舱”,不仅是江苏大运河建设的一个缩影,更是新时代运河人的智慧结晶。

  这一段段运河故事,虽不那么气势磅礴,但每一段故事的载体都是一位或几位运河人,他们用饱满的热情和勤劳的双手造就了大运河现在的繁荣。

  调研采访期间,记者在不同的运河城市,遇见不同的运河人:运河保护志愿者服务队的志愿者,游船码头公司的员工,制作船模的老人,运河沿岸的居民……这些运河人总是热情洋溢地将我们从南方湿冷的空气中,拉入他们温暖的住处,诉说他们难忘的运河记忆。

  大运河养育了一代又一代运河人,运河人也用自己的行动反哺着母亲河。五天四夜的调研采访,记者看到一个个正在发生的运河故事,感受着新时代运河人的真抓实干。

  【百姓寄语】

  我在渔船上长大,后来跟着父亲上岸。我们家第一批响应政府退渔还湖、退渔还河号召,现在已经承包了12亩池塘,将老屋改造成渔家乐,把旧房子改造成文艺范儿十足的民宿,今年我还注册了“沿湖小马哥”商标,一年营收近30万元。大运河给予了我们生命力,新时代赋予了我们创造力,眼瞅着旁边又刚刚建起了邵伯运河生态公园,生态环境越来越好,游客越来越多,生意越来越红火,我们沿河的老百姓,越来越离不开运河了。

  ——扬州市邗江区沿湖村小马哥渔家乐负责人马明斌

  在扬州,有1000多位扬州市民自愿加入了大运河保护志愿者总队,他们有运河研究工作者、水环境专家,也有普通工人、武警战士……现在一共有十几支支队,二十余个保护站。一有时间,志愿者们就会沿运河两岸清理杂物,走进中小学宣传运河保护知识,热情洋溢的志愿者们将运河沿岸各点段的保护串联起来,为大运河的保护和管理贡献着巨大的力量。今年的12·5国际志愿者日,大运河保护志愿者总队还开展了“贯彻十九大精神·运河志愿我先行”活动,志愿者们聚在一起举办了运河文化保护图片展,开展了运河文化研讨论坛,结合运河文化宣讲十九大精神,让保护大运河的意识植根于每个人心中。

  ——扬州市大运河保护志愿者总队队长孙明光

  运河保护得好不好,建设得好不好,最后还是老百姓说了算,归根到底要让运河两岸的老百姓共吃共用共享。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对大运河的保护传承利用,要以人为本,立足长远。不仅要保护大运河本体,展示水生态文明和水工魅力,还要与古城、遗址的保护利用有机结合;不仅要保护自然生态环境,还要保护历史文化遗存;不仅要保护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还要传承发展各类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曾经用运河水淘米洗菜,到现在绕运河健身竞走,让公众走近运河、感受运河才是我们一直要做的。大运河已经申遗成功三年了,申遗只是过程,保护传承利用才是目的,这条没有终点的运河之路,我们将会一直走下去。

  ——苏州市文物局局长尹占群

  (光明日报记者 苏雁、周官正采访整理)

  《光明日报》( 2017年12月25日 06版)

(责任编辑:何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