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专家谈】弘扬工匠精神 书写中国工业文明新篇章

2017年03月12日 17:58   来源:国际在线   

  3月11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新闻中心举行记者会,工信部部长苗圩、副部长辛国斌等在讲到推进实施《中国制造2025》时表示,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营造良好环境,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

  全球价值链如今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日益明显,谁占据了价值链的核心环节,谁就掌握了利益最大化的主动权。自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中国的“制造市场”成为众多国际企业的必争之地。然而,“中国制造”虽然遍布全球,但因较低的附加值和科技含量,长期屈居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其主因就是我国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诚然,创新发展,是推动“中国精造”的源泉。于企业发展而言,并不是阻力,也不是摆设,而是一种珍贵的内生动力。这种创新对于企业来说,应该保护、传承,并持之以恒地发扬下去。尤其在中国经济经历了30多年的高速发展后,在全球采购、全球营销的大环境下,“中国制造”究竟是沦为只为他人做嫁衣的生产制造商,还是奋起直追成为能和国际企业同分羹、平起平坐甚至将其超越的优秀企业,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重要难题。

  然而,我们也必须意识到:由“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精造”是个长期的、曲折的过程,其中必然要经历改革的阵痛与前进的艰难。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面临着外部不确定性因素增加、内部转方式调结构压力加大等挑战。笔者认为,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精造”发展,应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塑造民族品牌 为中国精造打造飞扬旗帜

  民族品牌包括老字号和现代企业,它是一个文化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在现代化、全球化浪潮的激荡中,如果品牌建设的比较好,品牌资产提升很快,对推动“中国精造”大有裨益。史考特·泰格说过,“能俘获你的心的品牌就能促成行动;能俘获你的感情的品牌便能得到青睐”。可见,从消费者自身出发塑造民族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尽量满足消费者对民族产品的认同感至关重要。同时努力使民族品牌中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也能为“中国精造”激发蓬勃活力。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民族品牌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优秀民族品牌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品牌创新成果传播出去,就能充分展现中国品牌的独特魅力,为中国精造打造飞扬旗帜。

  弘扬工匠精神 为中国精造注入内生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通过对全球价值链的有效参与,实现了进出口贸易稳步增长,推动了经济结构升级,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贸易大国。作为“世界工厂”和“制造大国”,中国正处于重要的发展时期。同时恰逢实施《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中国制造将迈向中国精造的转型期。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工匠队伍建设将起到重要作用。

  “磨砺当如百炼之金,急就者,非邃养”。匠意,就是不只有工匠的技艺,还有工匠的信仰和情怀,可以让工匠精神从匠心变为匠魂。工匠体系的建设不只是培养一批工匠人,而是要将工匠精神融入到整个制造的每个环节。在这个过程中,国家需要把工匠精神建设作为一个从上到下的系统工程。从顶层设计、外部环境、国民教育、文化传播、技艺传承等多方面多层次发力,要挖掘、整理、传承传统产业中蕴含着的工匠技艺和工匠精神,结合现代科技水平,进行理论升华与实践创新,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精造业。

  推动企业创新 为中国精造装上强劲引擎

  从国际上看,全球价值链正进入新一轮调整升级周期。发达国家为复苏经济,纷纷开始回归制造业,实现“再工业化”。比如美国实施“先进制造业”战略,德国推进“工业4.0战略”,英国和法国分别实施了“高价值制造”和“新工业法国”战略。而发展中国家也加快了融入中低端制造环节的进程。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双重冲击下,创新发展是推动中国制造迈向中高端的强劲引擎。

  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一项新技术的出现可能会导致市场重新洗牌;一项创新产品可以让一个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给创新主体带来超额利益。创新是国家强盛的根本支撑,也是推动“中国制造”转向“中国精造”的动力源泉。企业强则国家强,只有让企业真正成为创新的主体,才能提升创新意识和能力,不断推出中国精造的代表作。

  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激荡着亿万人民共创未来的澎湃激情,“中国精造”的雄起更是连接着全中华儿女的民族骄傲感。全面深化改革的共识凝聚起13亿人不懈奋斗的磅礴力量,推动“中国制造”迈向“中国精造”的机遇可谓天时、地利、人和。发扬工匠精神,弘扬民族品牌,推动创新发展,让中国制造迈向中国精造,让中国品牌成为国际品牌,努力书写中国工业文明新篇章。(作者系澳门科技大学社会和文化研究所 张胜磊)

(责任编辑:符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