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谁来培养千万工匠

2016年12月25日 07:16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佘 颖

    有了互联网,农民工可以通过智能手机进行培训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根和魂,没有深度的校企合作,不可能有高质量的职业教育

  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振兴实体经济的背景下强调发扬“工匠精神”。这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中国经济由中低端向中高端发展的必由之路,也对我国的人力资源现状提出了挑战。

  国务院参事、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汤敏经常到珠三角、长三角地区调研,他发现我国产业工人的主力军是农民工,而2.7亿农民工里,最多只有30%的人曾经受过一些职业培训,还有近2亿农民工基本只干体力活。

  “靠这些只有基本劳动技能的产业工人,我们怎么能够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顺利转型呢?”汤敏判断,“现在我们最缺的不是钱,而是千万数量级的工匠”。

  互联网上带徒弟

  为提高劳动力素质,我国出台过多项培训政策。1996年以来,仅人社部就三次出台推进技工学校发展的综合文件,并指导技工学校面向企业职工等不同群体开展职业培训,20年来累计为企业输送1700万名后备技术工人。

  这些政策收到了一定效果。根据人社部的统计,截至2015年底,全国技能劳动者达1.65亿,其中高技能人才4501万人,分别比2004年提高了89%和142%。但相比我国数量庞大的劳动力资源,技能人才还是数量偏低,且很多人只是拿到了证书,技能并不过硬。

  汤敏认为,培训效果不尽如人意,主要是因为传统培训模式不适于农民工培训。

  我国现在的职业培训主要是两类,一是职业学校,二是师傅带徒弟。“中高职院校的课程、师资力量不太适合农民工,而农民工也没有时间到职业学校去学一两年,有时连周末上课都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汤敏认为,职业学校培训不了农民工。

  传统的工匠培训是师傅带徒弟,一个师傅带几个徒弟,三年出师。“但我们现在需要迅速、大面积地来提升劳动者技能,千万级、亿万级的需求,哪里有那么多好师傅呢?”汤敏说,“但有了互联网,农民工可以通过智能手机进行培训”。

  互联网在线培训农民工的成本极低。“过去的培训,农民工好不容易休息一天,还要跑到职业学校去,可能会堵车,还要坐一天听老师讲课。农民工自己成本很高,国家投入的成本也很高。”汤敏说,“通过在线培训,把时间成本降到最低”。互联网培训看起来还是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但现在一个工匠可以带成千上万、上百万的徒弟。

  从时间上来说,互联网也能适应工匠成长的需求。“工匠培养需要长期培训,不是到培训学校学半年、一年就能培训出来的。借助互联网,可以持续三四年,甚至十几年不断学习。”汤敏说,“如果能定期在线下交流,实操实训,或者推出一些考试、晋级措施,慢慢就会有大量农民工愿意用自己的碎片时间,每周学半小时、一小时,在岗位上练一练,渐渐地提高技能水平”。

  2002年,汤敏和著名学者吴敬琏、企业家柳传志等创办了富平家政学校,10多年来已经培养了约3万名家政服务员。现在,富平家政学校也上线了互联网培训课程。

  “学员们离校进入服务家庭后,可以一边做,一边在手机上跟着学。”汤敏说,“比如雇主家有一名轻度老年痴呆的老人,不知道怎么照顾他,就可以学一课《如何照顾轻度老年痴呆患者》,有孩子的可以学怎么照顾孩子”。家政从业者在岗位上就可以学到所需知识,有效提升了他们的服务质量。

  富平家政学校的尝试纯属公益,但在线职业培训的商机已经吸引了企业入场。近期,华渔教育科技(中国)推出VR版职教课程定制培训。目前“VR+光纤熔接”已上线,培训者可在视频的指引下,利用VR眼镜和手柄体验焊工作业流程:拾起光缆,剪去胶皮,焊接成型,少了任何一步都无法进行下一步,可以让培训者熟悉焊接的基本流程,帮助企业和学校节省培训成本。

  一些更新的形式也被应用到职业培训中。微软推出了“我的世界”教育版,可用于建筑、设计类职业院校培训。

  汤敏认为,同样的方式也可以应用到焊工、木工、汽修工等各个工种。央视播出的大国工匠有那么好的技术,如果能通过互联网把他们的诀窍跟千万人分享,也许能诞生更多大国工匠呢。

  职业院校打基础

  在线培训可以显著提升农民工的技能,但现学现卖的方式对未来的大国工匠来说远远不够。新一代产业工人必须通过职业院校打好基础。

  这一点,北京市昌平职业学校党总支副书记张养忠深有体会。“千万工匠的发展,除了上岗培训和在岗培养,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就是职业教育。培养工匠从职业教育来讲,最重要的一个渠道就是要开展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魂,没有深度的校企合作,不可能有高质量的职业教育。”

  去年12月,昌平职业学校与京东集团合作,把京东农村电商生产中心总部设在该校,以一个村镇为试点,扶持一百家农村电商企业,培养1000名电商高端管理人才,复制一万名职业农村电商人才。

  今年5月,学校又成为联想职业教育集团的副理事长单位,并合作建立了“联想工程师学院”,由联想提供师资,教授企业文化和相关技能,实现了学生培养与企业标准的对接。10月,联想还在学校建立了联想PC+服务实验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训,模拟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把课程融入工作中。

  通过校企合作,昌平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有了很大提升。目前,学校与300多家大中型企业合作,学生供不应求。

  职业院校不仅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要深化校企合作,一开始的专业设置就必须精准对接产业。用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李登万的话说,“产业结构调整到哪里,学校办学就跟进到哪里;产业需要什么样的技能人才,我们就提供什么样的人才支撑”。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位于四川德阳,是1959年国家与中国二重、东方电机等重装企业一起布点建设的学校。几年来,学校与100多家大型企业、110个重点园区对接,校企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比如,2006年中国二重研制世界最大的8万吨航空模锻压机,学校及时开设模锻专业,联合培养的首批操作者实现了项目建成,人才到位。

  近三年,针对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发展,学校增设了航空精密成型与控制技术、飞行器制造技术、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等专业,为中航工业集团、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东方电气集团等国家骨干企业的重要岗位输送毕业生4800余名,占学校制造类专业毕业生总数的60%以上。

  为了让学生向大师们靠拢看齐,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还聘请“大国工匠”高凤林、8万吨航空模锻压机总设计师陈晓慈、中航集团材料失效分析首席专家陶春虎等专家,直接参与专业建设和教学实施,把企业引入校园、产品引入实训、工程师引入课堂,让学生接受了原汁原味的技艺传授。

  专业贴近市场,课程质量过关,毕业生们很快成为企业的台柱子。1996年毕业,就职于5719厂的刘尚明现已成为全国技术能手、成都市技能大师。2004年东方电机在研制三峡电站500吨“巨无霸”转轮时,40人的焊接技术工中有29人是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毕业生,攻关队队长鄢志勇已成为东方电机副总经理。

  类似的职业院校已经成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主渠道。20年来,共有1.37亿名合格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成为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的中流砥柱。(原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佘 颖)

(责任编辑:梁靖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