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人民日报批贫困群众懒汉心态:下田流汗谷满仓

2016年10月13日 07:11   来源:人民日报   谢振华

  下田流汗谷满仓(人民论坛)

  近日,在广西天等县驮堪乡道念村立屯的“隧道博物馆”参观,感触颇多。为改变“开门见山不见路”的困境,这里的三届村党支部一任接一任干,带领群众以铁锤钢钎凿山挖洞,顽强开路。24年,打钝2000多条钢钎,烧掉3.2万根蜡烛,用坏336支电筒,报废462辆人力车,终于打通了一条长460米的隧道,圆了出山梦。

  无志山压头,有志人开山。当前,脱贫攻坚战已经全面打响,正需要这种“宁愿苦干,不愿苦熬”“天等人民不等天”的精神头。不过,在一些贫困地区,有部分贫困群众,也还存在“等着送小康”的懒汉心态、“靠人来救济”的依赖观念、“要钱还要物”的功利想法。

  比如,修路、建水柜,帮扶干部流汗干,有的群众蹲着看:“这是你们的事,做不完兜着走”;上完免费种养培训课,还伸手要补贴:“误了我的工,得补偿一下”……

  这些顽固的“贫困思想”,因何而来?

  有的是“穷”出来的。多年扶贫,剩下的贫困人口,大多分布在“老、少、边、山、库”地区,是贫困程度深、发展能力弱的“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大山挡住了出路,穷苦消磨了意志,穷惯了、苦惯了、熬惯了,造成了得过且过、破罐破摔的精神之困。

  有的是“养”出来的。有地方把扶贫当成慈善救济,只为贯彻精神、落实指标,所以简单粗放、大水漫灌,只管“肚子”、不管“脑子”。这让一些贫困群众有了“输血期待”,搞生产不积极,争当贫困户最积极。政策变了味,扶贫成了养懒汉。

  有的是“凉”出来的。少数干部坐在办公室拍脑袋、瞎指挥,群众需要的不给、给的群众不需要。“闻得鸡好卖,连夜磨得鸭嘴尖”,不接地气、罔顾规律,“开头一哄而上,后头一拍两散”。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几次三番,群众自然凉了心、泄了气、没了劲。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精神贫困比物质贫困更可怕、更难破。当“等靠要”成了路径依赖,当“没盼头”成了生活常态,当贫困群众成了局外人、旁观者,再多的资金、再好的政策也会打折扣。即便靠资源堆积暂时脱了贫,也只能管一时,不能管长久,甚至还会陷入“因穷而要,因要而懒,因懒而穷”的恶性循环。

  拉美有句谚语:“自力更生胜过上帝的手。”贫困群众是脱贫致富的主体。脱贫攻坚,不能是剃头挑子一头热的“单相思”,也不能是自拉自唱的“个唱会”,更不能是我做你看的“独角戏”。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才是生命。外界的帮扶是重要推力,而贫困群众的精气神,才是起决定作用的内生动力。从某种意义上说,打赢脱贫攻坚战,精神帮扶比物质帮扶更为重要。

  桂北农村有句老话:“靠人吃饭空米缸,下田流汗谷满仓。”好日子是干出来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的,人穷志不能短,扶贫先要扶志。“扶贫先扶精气神”,把贫困群众心焐热、脑更新、劲鼓起,才能让自身努力与外界助力同频共振,真正靠辛勤劳动摆脱贫困。(谢振华)

(责任编辑:孙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