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市场 > IT > 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主播经纪不得带头打赏 挤掉直播水分

2021年07月14日 07:47   来源:中国青年报   朱昌俊

  为加强网络表演行业内容源头管理,进一步明确平台、主播、经纪机构三方关系,文化和旅游部于近日发布《网络表演经纪机构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规定网络表演经纪机构不得以虚假消费、带头打赏等方式诱导用户消费,不得以打赏排名、虚假宣传等方式炒作网络表演者收入。意见稿指出,网络表演经纪机构应当加强对签约网络表演者的约束,要求其不得以特殊对待、语言刺激、承诺返利等方式诱导用户消费。

  统计显示,2020年中国在线直播用户规模为5.87亿人。且预计未来还将继续保持增长,到2022年,直播用户有望达到6.60亿人。不过,这样一个“国民级”行业,其中的乱象并不少见。此前有媒体调查发现,网络直播中,为获得打赏,主播开竞猜局引导粉丝“下注”、相互比拼所获礼物、无下限互动、卖假惨进行网络乞讨进而获得礼物等乱象层出不穷。在网络直播体系中,经纪机构扮演着非常关键的角色,因为他们才是网络主播背后真正的“玩家”。可以说,网络主播在台前的表现,不管是具体的人设、形象包装,还是与用户的互动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经纪机构的“指挥”。因此,规范网络表演经纪机构,确实是“加强网络表演内容源头管理”的重要一环。

  这次征求意见稿,明确要求网络表演经纪机构不得以虚假消费、带头打赏等方式诱导用户消费,算是一种针对性纠偏。在直播平台的算法中,主播获得的礼物越多,被推送的机会越大,就越容易被粉丝发现。正是看到这一激励机制,不少经纪机构为了钓大鱼,不惜放长线,即使会被平台分利,也常自刷礼物或让合作方当“托儿”。如此通过“自导自演”的方式造势,让直播间的礼物和粉丝变得真真假假,进而增加了网络直播行业的水分。长此以往,这种虚假繁荣必然为行业的长远发展埋下隐患。

  此前一些带货主播被曝退款率超七成,它的背后也有着同样的病灶,都是通过数据注水的方式来实现获利最大化。只不过,一般的表演经纪机构带头或者请“托儿”打赏是为了“带节奏”,引导用户送礼物,而带货主播背后的经纪公司想方设法刷流量,则是为引导用户购买,或提升带货主播的“坑位费”。因此,不管是网络表演还是网络带货,规范其背后的经纪机构行为,都显得非常重要。

  网络表演经纪机构以虚假消费、带头打赏等方式诱导用户消费,带来的另一个突出问题则是容易让一些青少年“入坑”。近几年,未成年人巨额打赏主播事件时有发生。众所周知,未成年人在接触网络直播时,属于最容易受到“诱导”的群体。很显然,经纪公司和主播的诱导消费现象越突出,它对于未成年人的伤害也就越大。从更有效保护未成年人的角度,对于经纪公司的诱导消费行为也应该予以严格规范。

  此次征求意见稿提到的“不得以虚假消费、带头打赏等方式诱导用户消费”“不得以特殊对待、语言刺激、承诺返利等方式诱导用户消费”等,都是指向一种原则性要求。它具体如何落实,还有待现实检验。像如何判定是经纪公司“带头打赏”,或就需要平台方面强化把关,提供数据支持。而如何界定“特殊对待”“语言刺激”,从而实现精准监督和约束,也有赖于建立完善的配套执行机制。

  朱昌俊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佟明彪)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

主播经纪不得带头打赏 挤掉直播水分

2021-07-14 07:47 来源:中国青年报

  为加强网络表演行业内容源头管理,进一步明确平台、主播、经纪机构三方关系,文化和旅游部于近日发布《网络表演经纪机构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规定网络表演经纪机构不得以虚假消费、带头打赏等方式诱导用户消费,不得以打赏排名、虚假宣传等方式炒作网络表演者收入。意见稿指出,网络表演经纪机构应当加强对签约网络表演者的约束,要求其不得以特殊对待、语言刺激、承诺返利等方式诱导用户消费。

  统计显示,2020年中国在线直播用户规模为5.87亿人。且预计未来还将继续保持增长,到2022年,直播用户有望达到6.60亿人。不过,这样一个“国民级”行业,其中的乱象并不少见。此前有媒体调查发现,网络直播中,为获得打赏,主播开竞猜局引导粉丝“下注”、相互比拼所获礼物、无下限互动、卖假惨进行网络乞讨进而获得礼物等乱象层出不穷。在网络直播体系中,经纪机构扮演着非常关键的角色,因为他们才是网络主播背后真正的“玩家”。可以说,网络主播在台前的表现,不管是具体的人设、形象包装,还是与用户的互动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经纪机构的“指挥”。因此,规范网络表演经纪机构,确实是“加强网络表演内容源头管理”的重要一环。

  这次征求意见稿,明确要求网络表演经纪机构不得以虚假消费、带头打赏等方式诱导用户消费,算是一种针对性纠偏。在直播平台的算法中,主播获得的礼物越多,被推送的机会越大,就越容易被粉丝发现。正是看到这一激励机制,不少经纪机构为了钓大鱼,不惜放长线,即使会被平台分利,也常自刷礼物或让合作方当“托儿”。如此通过“自导自演”的方式造势,让直播间的礼物和粉丝变得真真假假,进而增加了网络直播行业的水分。长此以往,这种虚假繁荣必然为行业的长远发展埋下隐患。

  此前一些带货主播被曝退款率超七成,它的背后也有着同样的病灶,都是通过数据注水的方式来实现获利最大化。只不过,一般的表演经纪机构带头或者请“托儿”打赏是为了“带节奏”,引导用户送礼物,而带货主播背后的经纪公司想方设法刷流量,则是为引导用户购买,或提升带货主播的“坑位费”。因此,不管是网络表演还是网络带货,规范其背后的经纪机构行为,都显得非常重要。

  网络表演经纪机构以虚假消费、带头打赏等方式诱导用户消费,带来的另一个突出问题则是容易让一些青少年“入坑”。近几年,未成年人巨额打赏主播事件时有发生。众所周知,未成年人在接触网络直播时,属于最容易受到“诱导”的群体。很显然,经纪公司和主播的诱导消费现象越突出,它对于未成年人的伤害也就越大。从更有效保护未成年人的角度,对于经纪公司的诱导消费行为也应该予以严格规范。

  此次征求意见稿提到的“不得以虚假消费、带头打赏等方式诱导用户消费”“不得以特殊对待、语言刺激、承诺返利等方式诱导用户消费”等,都是指向一种原则性要求。它具体如何落实,还有待现实检验。像如何判定是经纪公司“带头打赏”,或就需要平台方面强化把关,提供数据支持。而如何界定“特殊对待”“语言刺激”,从而实现精准监督和约束,也有赖于建立完善的配套执行机制。

  朱昌俊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佟明彪)

查看余下全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