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市场 > 食品 > 食品行业动态 > 正文
中经搜索

上海市工商局:警惕虚假保健品宣传和营销

2018年10月09日 07:29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本报记者 沈则瑾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和人们对健康日益关注,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具备了养生保健意识和“花钱买健康”观念,购买保健食品和器械成了老年群体的一种消费选择。但是,一些不法商家则伺机利用老年人迫切追求健康、警惕性低、维权意识弱等心理特点,通过夸大、虚假宣传或欺诈性营销方式诱骗老人高价购买所谓的保健品等,使老年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

  对此,上海市工商局发出消费提示:目前保健品市场鱼龙混杂,某些经营者在利益驱动下,用铺天盖地的广告把保健品功效吹嘘得天花乱坠、神乎其神,或者组织免费体检、免费旅游等对老年人展开定向推销,引诱其购买价格高昂但实际仅为几百元的一般食品。目前,保健品市场存在以下消费陷阱。

  一是混淆保健食品与药品概念。某些经营者利用老年人对保健食品和药品概念不清、存在理解误区等弱点,暗示保健食品具有治疗效果,甚至捏造出各种功效。有些保健食品广告则含有绝对化用语和不实承诺,声称“包治百病”或以“无效退款”“无毒副作用”等虚假承诺诱骗消费者。更有不良商贩兜售的商品仅是一般食品,没有任何保健作用。

  二是打“感情牌”骗取老年人信任。一些路边小店假借“敬老”“爱老”之名,一边为老年人提供各项免费服务,甜言蜜语接近老年人,一边假借国家机关、医疗机构、学术机构或行业组织的名义,为其保健品的功效作背书,从而诱导老年人购买货价严重不符的商品。

  三是假借送赠品或免费讲座等方式揽客。有些商家通过“赠品”“免费试用”或组织免费讲座、旅游等方式兜售产品,名义上开展免费健康讲座、免费旅游,实质则吸引老年人参加各种促销活动。促销现场往往气氛热烈,并邀请所谓的“专家”“教授”大谈养生之道,甚至假扮“患者”现身说法,还有企业雇人制造争先恐后购买产品的假象,给消费者造成不赶紧买就买不到了、不买就吃亏的心理暗示,使老年人在不知不觉中被“洗脑”,进而花钱购买大量商品。(经济日报记者 沈则瑾)

(责任编辑:刘朋)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