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市场 > 食品 > 食品行业动态 > 正文
中经搜索

[诚信建设万里行]康瑞祥非法保健品成本300售价8000 专卖老年人

2018年08月09日 07:21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张 玫

  康瑞祥公司打着保健品旗号的“纳豆紫苏籽油软胶囊”,其主要成分为纳豆粉、紫苏籽油和姜黄素等几种常见的食品原料,每盒成本不足300元,售价却高达8280元。“商家”如此漫天要价,为何众多老年人还趋之若鹜?

  康瑞祥的一家门店“隐藏”在浙江温州鹿城区的一个旧小区里,这里居住的大多是老年人。“那天在店门口,一位姑娘很热情地邀我进去免费做健康养生,还送了小礼物。”A阿姨说,工作人员跟她唠嗑、问寒问暖,让她很开心。

  Z姑娘是这家门店的业务员。“上班前没有培训。主要任务是陪老人们聊天、端茶送水、按摩、量血压、测血糖……掌握老人的健康情况、爱好、性格、联系方式等。”2017年10月,Z姑娘获店长通知,公司的2个门店要联合召开“稳客会”,内部称作“会销”。于是,众多老年人被告知:只要交128元,就可享受“高端手表+名医专家+身体体检”的套餐。体检结果全部被公司收走。在这个过程中,门店还会以发放“护颈枕”“五行健康养生表”为诱饵吸引老年人前来参加“体检报名会”。然后就是“专家”诊疗“唬”住老人,“量身定制”为其“下猛药”。

  去年10月,鹿城区市场监管局联合区公安分局成功取缔了康瑞祥下属温州分公司——温州德马康之源健康管理有限公司组织的保健品会议营销场所,当场控制该团伙虚假专家及骨干成员14人,涉案金额近800万元。而Z姑娘正是以门店业务员的身份“潜伏”在该团伙内的鹿城区市场监管局执法人员。

  Z姑娘告诉经济日报记者,她所在的门店有三四名业务员,每人手里都有四五十位老年人名单,信息非常详尽。在“卧底”半个多月里,她摸清了保健品非法会议营销的套路,收集了不少视频、录音等证据。

  其实,该案只是鹿城区市场监管局打击保健品欺诈和虚假宣传典型案例中的一起。近年来,类似的食品和保健食品违法营销屡打不绝,特别是针对老年人的违法营销宣传、欺诈销售食品和保健食品的行为,已成为食品安全领域的“顽疾”和公害。

  鹿城区市场监管局局长卢更生对保健品非法营销深恶痛绝,“老年人被‘洗脑’,花费大量退休金购买保健品,并且不愿意接受正规医院的治疗,迷信保健品功效,导致病情延误,甚至危及生命。同时这也破坏家庭和谐,制造家庭矛盾,被‘洗脑’的老年人往往埋怨子女不孝顺”。

  保健品欺诈和虚假宣传主要有会议营销和旅行营销两种方式,表面上看是老年人自愿购买,其实存在欺诈、虚假宣传等违法行为,但取证非常难。卖保健品的商家不仅研究老年人的心理,对市场监管的传统打击方式也很了解。他们专找老年人居住多的小区“落脚”,通过租会场、设生活馆、开健康讲座,或者到一些公园等老年人集中的地方发传单,利用发小礼品、免费参观旅游等方式骗取老年人信任,销售高价保健品。

  浙江康瑞祥生物医药科技集团有限公司10多年前在温州“诞生”,如今总部“驻扎”杭州,下设6家子公司,有400多家门店,共1300多人,已经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温州德马康之源健康管理有限公司作为总公司与门店之间的“桥梁”,门店的营业收入由它直接转给总公司,而一旦门店被查处或是有其他损失,立即与总公司“切断”关系,由门店独立承担责任,以此“保护”总公司躲避监管。

  去年5月份,温州鹿城区针对问题保健食品、医疗器械等顽疾开展专项整治。同时,对辖区营销保健食品、医疗器械的会议场所、店堂商铺及其他场所开展全面摸底,在市区21家大中型宾馆酒店全部安装高清录音录像监控设备,派“卧底”打入内部,让全区100余家旅行社负责人签署承诺书等,多管齐下才让康瑞祥之类的企业浮出水面。

  一年来,鹿城区市场监管局14个所5个大队走访、排查了辖区内147家门店,开展清理。与此同时,区里出台《食品、保健食品欺诈行为举报奖励办法(试行)》,发动全社会打击保健品非法营销,鼓励群众举报监督。

  今年6月底,由浙江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和鹿城区市场监管局合作拍摄的微电影《较量》首发。它以鹿城区市场监管局去年10月份破获的一起大型保健品非法营销案件为蓝本,揭露食品、保健食品营销的欺诈、虚假宣传,提醒老年人理性消费。

  卢更生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只要认真对待,沉下心抓,再狡猾的营销欺诈和虚假宣传也逃不过法律的制裁。为此,他希望国家有关部门出手,开展源头治理,同时各部门协调合作,消除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这一大痛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张 玫)

(责任编辑:刘朋)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