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市场 > 食品 > 食品行业动态 > 正文
中经搜索

国家粮食局局长任正晓回应粮食热点问题

2016年04月26日 16:08   来源:新华社   

  如何看待我国粮食安全形势?粮食如何“去库存”?怎样避免农民“卖粮难”?怎么守好口粮安全?面对当前我国粮食领域的热点问题,国家粮食局局长任正晓26日在国新办举行的发布会上一一予以回应。

  我国粮食产需将长期处于紧平衡

  “当前我国粮食安全形势很好,但从长远来看,我国的粮食产需还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粮食安全形势依然严峻。”任正晓表示。

  任正晓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十二连增”,粮食的收购量、库存量也随之攀升,市场粮源非常充足,各方面的粮食需求都得到了持续、可靠的保障。

  但是,我国的粮食需求也在同步增长,年均产需缺口达到198亿斤。特别是从长远来看,我国人口将持续增长,肉蛋奶消费转化的粮食还会日益增多,将直接导致粮食消费量的刚性增长。

  与此同时,耕地淡水资源、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等对粮食生产的刚性约束越来越突出,粮食进一步增产的难度加大。我国的粮食安全还将长期面临消费刚性增长、生产硬性约束的双重挑战。

  粮食“去库存”是收储工作的“牛鼻子”

  粮食如何“去库存”?任正晓表示,合理消化粮食库存是做好整个粮食收储工作的“牛鼻子”。今年粮食收储矛盾空前突出,仓容紧缺的压力前所未有。

  任正晓说,面对严峻的困难和挑战,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及早安排部署粮食收储工作,早动员、早准备。当前,正全力做好夏粮收购开秤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重中之重是多措并举,准备仓容,增加收储能力。”任正晓说,首先要抓紧销粮腾库,千方百计地消化粮食库存。今年前4月,粮食销售出库和加工转化的粮食数量有所回升,目前玉米的定向销售和划转轮出都开始启动,优先安排销售夏粮主产区和粮食仓容紧缺的地区,尽可能多地腾出仓容,收购新粮。

  任正晓透露,目前,夏粮主产区的粮食部门都已制定了便利各类售粮主体卖粮的收储预案,优化收购服务,改进服务措施,努力避免出现农民扎堆卖粮、排长队卖粮的现象。

  多措并举搞活玉米流通

  在谈及如何解决好农民玉米销路的问题时,任正晓说,要多措并举搞活玉米流通,保护种粮农民利益。

  首先要积极引导多元主体入市收粮。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后,多元主体的市场化收购将是一种常态。国家和地方政府将加大玉米收购的信贷支持,加强市场信息服务,鼓励支持广大玉米收储加工企业拓宽收购渠道,把农民的玉米收购好。

  其次是国有粮食企业要带头入市收粮,千方百计为农民排忧解难;还要组织动员鼓励广大饲料企业、玉米加工转化企业、食品加工企业加快玉米的加工转化。

  同时,要优化市场环境,加强对粮食收购市场的监督检查,从重从严打击压级压价、“打白条”等坑农害农的行为,维护粮农的利益。

  守好口粮安全的“五道关”

  在谈到如何确保人民群众口粮安全时,任正晓表示,这些年,我们和有关部门一起把好五道关口:

  一是把好粮食收购入库的检验关,不安全的粮食不准入库。

  二是把好库存粮食日常的检查关,防止粮食发生霉变。

  三是把好政府部门的抽查抽检关,对企业储粮的质量状况进行抽查监管。

  四是把好粮食销售出库关,防止有毒有害的粮食销售出库。

  五是把好有毒有害粮食的监管关,把经过检验、认定是有毒有害的粮食立即封存起来,然后再实行定向处理、全程监管。

  通过以上五个关口的严控,切实防止有毒有害粮食进入口粮市场,确保粮食的食用质量安全。

  关于陈化粮,任正晓表示,前些年有人把陈化粮直接等同说成“毒害粮”,这是不正确,也是不科学的。库存的粮食是否有毒、有害主要是看黄曲霉毒素、呕吐毒素等是否超过了国家的卫生安全标准。这些真菌毒素的产生主要是受储存温度、湿度等环境的影响,与储存时间的长短、是不是属于陈化粮食没有直接关联。

(责任编辑:杨斯阳)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