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市场 > 食品 > 食品行业动态 > 正文
中经搜索

强化制度约束堵住餐桌外粮食浪费

2016年12月08日 07:00   来源:《经济参考报》   

  据报道,我国粮食连年增产,但各个环节的粮食浪费损耗现象仍然存在。经测算,我国粮食产后仅农户储粮、储藏、运输、加工等环节损失浪费总量每年达700亿斤以上,相当于两亿人1年的口粮。

  不少网民表示,“餐桌外的浪费”触目惊心,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户科学储粮,引导加工企业转型升级和适度加工,倡导简朴务实的餐饮消费观,培养平衡膳食的饮食习惯。只有切实把餐桌外的粮食浪费黑洞堵住,才能增进粮食节约,更好地保障粮食安全。

  边进口边浪费粮食安全堪忧

  有网民指出,堵住浪费黑洞就是保障粮食安全。如果无视因技术和管理原因造成的粮食损耗,不经意间让粮食从眼皮下手指尖悄悄溜走,既对不起“汗滴禾下土”的农民,也对不起国家每年进口粮食的大量花费。

  “可怕的浪费数据!700亿斤应该可以改善很多贫困地区人们的生活。现在大片良田被用来盖房,人多地少矛盾严峻。如不节约粮食,减少浪费环节,总有一天会‘闹粮荒’的。”网民“凡眼观真”说。

  网民“菠萝爱自然”写道:“700亿斤的餐桌外粮食浪费,并不是正常范畴的耗损,而是可以减少的。科技水平都到把机器变成人的程度了,粮食在储存运输技术上还没有好办法吗?关键还是投入不足。”

  网民“雄鹰20102010”说,少有人意识到减少浪费的重要性。我国每年进口上千亿元的粮食,一边进口,一边浪费。减少粮食浪费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粮食安全,同时减少因粮食浪费而消耗的不必要的社会资源。

  引导资源投入 防止跑冒滴漏

  “很多地方官员觉得粮食产量才是政绩,往往把心思花在如何提高粮食产量上,以成为‘吨粮县’‘吨粮市’为荣,很难将有限资金放在提高粮食仓储、物流等方面。餐桌外浪费,由于缺乏约束与考核,更没有多少官员在意。这与中国大部分城市争相建设摩天大楼,地下排水管网则被长期忽视,是一样的道理。”网民“莫打莫笑”说。

  网民“伍鲲鹏”认为,加强粮食生产后全流程科学管理,提高节粮减损能力,需要从官方到民间的齐心协力。从改换储粮设备,淘汰落后的储存方式开始;从增加粮食流通科技含量,建设现代化农业物流体系开始;从引导加工企业开展技术升级,树立科学加工粮食的理念开始。总之,就是要对粮食从生产、流通,再到加工全过程进行堵漏改造,有效抑制餐桌外的“跑冒滴漏”。

  网民“邓浩志”表示,当前产能过剩问题严峻,完全可以引导更多的资源投入到粮食储藏和运输设备的更新上。

  (记者 班娟娟 整理)

(责任编辑:佟明彪)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

强化制度约束堵住餐桌外粮食浪费

2016-12-08 07:00 来源:《经济参考报》

  据报道,我国粮食连年增产,但各个环节的粮食浪费损耗现象仍然存在。经测算,我国粮食产后仅农户储粮、储藏、运输、加工等环节损失浪费总量每年达700亿斤以上,相当于两亿人1年的口粮。

  不少网民表示,“餐桌外的浪费”触目惊心,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户科学储粮,引导加工企业转型升级和适度加工,倡导简朴务实的餐饮消费观,培养平衡膳食的饮食习惯。只有切实把餐桌外的粮食浪费黑洞堵住,才能增进粮食节约,更好地保障粮食安全。

  边进口边浪费粮食安全堪忧

  有网民指出,堵住浪费黑洞就是保障粮食安全。如果无视因技术和管理原因造成的粮食损耗,不经意间让粮食从眼皮下手指尖悄悄溜走,既对不起“汗滴禾下土”的农民,也对不起国家每年进口粮食的大量花费。

  “可怕的浪费数据!700亿斤应该可以改善很多贫困地区人们的生活。现在大片良田被用来盖房,人多地少矛盾严峻。如不节约粮食,减少浪费环节,总有一天会‘闹粮荒’的。”网民“凡眼观真”说。

  网民“菠萝爱自然”写道:“700亿斤的餐桌外粮食浪费,并不是正常范畴的耗损,而是可以减少的。科技水平都到把机器变成人的程度了,粮食在储存运输技术上还没有好办法吗?关键还是投入不足。”

  网民“雄鹰20102010”说,少有人意识到减少浪费的重要性。我国每年进口上千亿元的粮食,一边进口,一边浪费。减少粮食浪费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粮食安全,同时减少因粮食浪费而消耗的不必要的社会资源。

  引导资源投入 防止跑冒滴漏

  “很多地方官员觉得粮食产量才是政绩,往往把心思花在如何提高粮食产量上,以成为‘吨粮县’‘吨粮市’为荣,很难将有限资金放在提高粮食仓储、物流等方面。餐桌外浪费,由于缺乏约束与考核,更没有多少官员在意。这与中国大部分城市争相建设摩天大楼,地下排水管网则被长期忽视,是一样的道理。”网民“莫打莫笑”说。

  网民“伍鲲鹏”认为,加强粮食生产后全流程科学管理,提高节粮减损能力,需要从官方到民间的齐心协力。从改换储粮设备,淘汰落后的储存方式开始;从增加粮食流通科技含量,建设现代化农业物流体系开始;从引导加工企业开展技术升级,树立科学加工粮食的理念开始。总之,就是要对粮食从生产、流通,再到加工全过程进行堵漏改造,有效抑制餐桌外的“跑冒滴漏”。

  网民“邓浩志”表示,当前产能过剩问题严峻,完全可以引导更多的资源投入到粮食储藏和运输设备的更新上。

  (记者 班娟娟 整理)

(责任编辑:佟明彪)

查看余下全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