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国家粮食局局长任正晓:“粮忧”意识不容稍懈

2014年01月16日 22:12   来源:新华网    王立彬

  粮食供求“外松内紧” “粮忧”意识不容稍懈——专访国家粮食局局长任正晓

  全球粮食供求总体宽松,而我国粮食紧平衡格局常态化;国内粮价逐年提高保护了农民种粮利益,但进口压力不断增加;粮食家底充裕但政府掌控粮源偏多。国家粮食局局长任正晓16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粮食忧患意识成为表达重点。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世情国情下的粮情

  记者:2013年粮食库存总量保持较高水平,国家库存粮食质量总体良好。为什么更强调粮食忧患意识?

  任正晓:落实党中央战略部署,全面深化改革、保障粮食安全,要准确把握国内国际粮食供求形势。当前世情国情粮情正发生深刻变化。2013年全球谷物和主要植物油料产量均创历史纪录,供求总体宽松,我国粮食实现“十连增”。但我国耕地、淡水等要素绷得很紧,粮食产量增加赶不上需求增长、结构变化,城镇化加快推进,粮食需求继续刚性增长,紧平衡将呈常态。

  记者:全球市场不能解决我国粮食问题?

  任正晓:2013年我国谷物进口接近300亿斤,大豆进口突破1200亿斤。全球每年谷物贸易量约6000亿斤,仅相当于我国谷物年消费量一半左右,而全球还有8亿多人处于饥饿状态。作为一个13亿多人口的负责任大国,依赖进口保吃饭,既不现实也不可能,饭碗还得牢牢地端在我们自己的手上。

  还要看到,近年来持续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有效保护了农民种粮利益,但国内外粮食价差不断拉大,进口压力不断增加。去年8月以来,主要粮食品种到岸价格均低于国内粮价,年末配额内小麦、大米、玉米进口完税价格每吨比国内低300—500元。这些虽有利于利用国际市场调剂国内余缺,但也给国内粮食生产和市场稳定带来不可低估的影响。

  市场起决定作用:彻底改革粮企产权制度

  记者:怎么以新思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任正晓:归根到底是落实中央关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战略、新决策,全面深化粮食改革。

  现行粮食流通体制尚未经受严重自然灾害、粮食连续减产和市场大幅波动考验,存在一些较突出问题。政府掌控粮源偏多,不利于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目前中央和地方掌控粮食库存高于企业自主经营商品库存;主产区粮食库存占全国总库存3/4,多数是政策性粮食,不利于市场粮食自由流通。国有粮食企业改革不彻底。虽然国有粮食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一直在推进,但一些基层企业仍然吃“政策饭”,没有完全摆脱“收原粮卖原粮”模式,历史包袱尚未完全解除。

  记者:改革的主要思路是什么?

  任正晓:产权是市场经济的核心。要深化国有粮食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按“一县一企、一企多点”模式,推进基层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彻底改变“吃政策饭”经营方式,主动融入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强与粮食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粮食经纪人合作,发展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

  要处理好国有企业和其他市场主体的关系。国有粮食企业和其他成分粮食企业都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力量。要打破企业所有制成分和行政隶属关系限制,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鼓励和推动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稳步推进股权多元化。支持有条件企业以资产为纽带,组建跨区域、跨所有制粮食企业集团。引导和鼓励国内粮食企业“走出去”,扶持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粮商。

  从中央到地方:关键是确定政府干预的边界

  记者:怎样处理政府调控与市场作用的关系?

  任正晓:既要尊重市场一般规律和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使市场起决定性作用,又要考虑粮食作为特殊商品的公益属性和目前种粮农民在市场中尚处弱势地位,更好发挥政府调控作用,有效弥补市场失灵。关键是合理确定政府干预粮食市场的边界,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着力解决政府干预过多、监管不到位问题,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确保粮食市场放而不乱、活而有序。

  中央和地方要共同负责。粮食安全省长负责制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一项基本制度,也是粮食流通管理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要进一步明确中央和地方的粮食安全责任与分工,在中央承担首要责任同时,全面落实省级人民政府在粮食生产、流通、稳定区域市场和粮食质量安全方面的责任,真正建立起在国家宏观调控下省级人民政府对粮食安全全面负责的体制。

  记者:公众关注的粮食储备体系改革如何进行?

  任正晓:要科学界定中央和地方两级储备功能定位、调控责任。地方储备粮主要是用来保应急、控粮价、稳市场,是区域内应急保供第一道防线;中央储备粮主要用于应大灾、守底线、稳预期,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撒手锏”。

  中央储备粮要完善管理体制,优化区域布局,强化外部监管,优化内部管理,堵塞漏洞,防范风险。地方储备粮要适度扩大规模,产区和销区都要保持必要的储备规模,销区要适当多储。调整优化地方储备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大中城市、敏感地区和灾害频发地区要适当多储需求量大的品种,特别要储足成品粮。切实加强储备粮监管体系建设,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鼓励企业存粮,督促企业严格执行最低库存制度,依法承担社会责任。同时支持引导农户存粮备荒互济、择价出售增收。(记者王立彬)

(责任编辑:张欣瑜)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