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办印发意见强化食品安全全链条监管 网络订餐管理再升级

2025-04-01 16:27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北京4月1日讯(记者 朱晓倩)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强化食品安全全链条监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针对当前从农田到餐桌食品安全全链条监管中存在的衔接不畅等问题,提出了8项具体监管举措,覆盖食用农产品、食品生产经营许可、贮存、运输、寄递和配送、网络食品销售新业态、餐饮服务以及进口食品等多个关键环节。

  近年来,网络餐饮服务行业快速发展,在方便消费者的同时,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也备受关注。针对网络订餐,《意见》明确提出“加强网络订餐配送安全管理”“加强网络订餐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

  如何保障网络订餐食品安全?

  《意见》提到,加强网络订餐配送安全管理。市场监管部门要督促网络订餐平台、餐饮经营者履行食品安全法律法规规定的义务,落实网络订餐配送环节食品安全责任。网络订餐平台、餐饮经营者应根据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结合实际建立适合网络订餐配送行业劳动者的培训模式,强化食品安全法律知识培训。

  餐饮经营者如何落实网络订餐配送环节的食品安全责任?会采取哪些措施保障网络订餐的食品安全?记者采访北京华天饮食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了解到,餐厅会重点关注三个环节:在制作餐食时,厨房工作人员会严格遵守卫生操作规范,佩戴口罩、帽子、手套等,所有食材都经过严格的清洗和处理;在配送环节,餐厅有标准化的包装流程,所有外卖食品均使用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密封包装,确保运输过程中不受污染;此外,餐厅还会通过订餐平台实时追踪配送进度,同时设置客户反馈渠道,及时处理食品安全相关投诉。

  保障网络订餐食品安全,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我们会开展专项培训,内容涵盖《食品安全法》《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以及集团内部的食品安全操作规范。还会结合最新政策要求,及时更新培训内容,强化员工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上述负责人表示。

  “互联网+明厨亮灶”助力守护舌尖上的安全

  《意见》提到,加强网络订餐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市场监管部门要会同工业和信息化、网信等部门对存在食品安全严重违法情形的平台依法处置。推动平台和商户实行“互联网+明厨亮灶”,强化无堂食外卖监管和社会监督。

  “明厨亮灶”是指餐饮服务提供者采用透明、视频等方式,向社会公众展示餐饮服务相关过程的一种形式。“透明”,是指建设透明厨房,使消费者能够直接看到餐食加工制作过程;“视频”,是指建设视频厨房,借助视频传输技术和显示屏,让消费者在就餐场所通过屏幕观看制餐过程。

  随着技术进步,“互联网+”为明厨亮灶赋能。“互联网+明厨亮灶”融合了视频监控、互联网、云计算、物联传感、AI图像识别等技术手段,可以将餐饮服务全过程通过显示终端、移动设备终端等向消费者展示。

  目前,“互联网+明厨亮灶”已在学校、养老机构的食堂等重点领域广泛使用。据媒体报道,2024年“校园餐”专项整治开展以来,全国各地共投入103亿元改善学校食堂,“互联网+明厨亮灶”覆盖率已达到98.5%。

  一些餐饮商家也在尝试通过后厨直播的形式,全面展示食品加工环境与过程,让消费者能吃得安心。据了解,华天旗下庆丰包子铺、同和居、马凯餐厅等直属餐厅是首批加入“明厨亮灶”、“阳光餐饮”工程的企业之一,通过透明厨房、视频直播等方式向消费者展示后厨操作。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一举措不仅让消费者直观感受到餐厅对食品安全的重视,增强了品牌信任度,也会倒逼餐厅进一步规范后厨操作,提升卫生管理水平,员工的操作规范性和责任心显著提高。

  推动“互联网+明厨亮灶”实行,还需网络订餐平台发力。记者调查发现,多个平台已在这方面有所行动。例如,有网络订餐平台在外卖频道首页上线“明厨亮灶”专区,为开通“明厨亮灶”直播的商家提供专项流量支持。消费者点进开通“明厨亮灶”的商家主页,在“商家”页面点击“明厨亮灶”图片标识,即可进入直播画面,画面清晰展示了商家后厨菜品加工区域的情况。

  “互联网+明厨亮灶”还需要顾客的参与。不少消费者在社交平台分享自己的感受:“为了点外卖,认真看了9家饭店的后厨直播”“希望良心商家都能开通明厨亮灶,肯定能吸引更多顾客”“看到后厨的工作人员认真地配菜、打包,一个接一个,这种画面很治愈”“大家一定要鼓励开直播并且干净的店铺”“敢直播的基本是自信没有问题的,会优先选择”。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施晓娟)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市场 > 食品 > 本网专稿 > 正文
中经搜索

两办印发意见强化食品安全全链条监管 网络订餐管理再升级

2025年04月01日 16:27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北京4月1日讯(记者 朱晓倩)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强化食品安全全链条监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针对当前从农田到餐桌食品安全全链条监管中存在的衔接不畅等问题,提出了8项具体监管举措,覆盖食用农产品、食品生产经营许可、贮存、运输、寄递和配送、网络食品销售新业态、餐饮服务以及进口食品等多个关键环节。

  近年来,网络餐饮服务行业快速发展,在方便消费者的同时,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也备受关注。针对网络订餐,《意见》明确提出“加强网络订餐配送安全管理”“加强网络订餐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

  如何保障网络订餐食品安全?

  《意见》提到,加强网络订餐配送安全管理。市场监管部门要督促网络订餐平台、餐饮经营者履行食品安全法律法规规定的义务,落实网络订餐配送环节食品安全责任。网络订餐平台、餐饮经营者应根据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结合实际建立适合网络订餐配送行业劳动者的培训模式,强化食品安全法律知识培训。

  餐饮经营者如何落实网络订餐配送环节的食品安全责任?会采取哪些措施保障网络订餐的食品安全?记者采访北京华天饮食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了解到,餐厅会重点关注三个环节:在制作餐食时,厨房工作人员会严格遵守卫生操作规范,佩戴口罩、帽子、手套等,所有食材都经过严格的清洗和处理;在配送环节,餐厅有标准化的包装流程,所有外卖食品均使用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密封包装,确保运输过程中不受污染;此外,餐厅还会通过订餐平台实时追踪配送进度,同时设置客户反馈渠道,及时处理食品安全相关投诉。

  保障网络订餐食品安全,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我们会开展专项培训,内容涵盖《食品安全法》《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以及集团内部的食品安全操作规范。还会结合最新政策要求,及时更新培训内容,强化员工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上述负责人表示。

  “互联网+明厨亮灶”助力守护舌尖上的安全

  《意见》提到,加强网络订餐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市场监管部门要会同工业和信息化、网信等部门对存在食品安全严重违法情形的平台依法处置。推动平台和商户实行“互联网+明厨亮灶”,强化无堂食外卖监管和社会监督。

  “明厨亮灶”是指餐饮服务提供者采用透明、视频等方式,向社会公众展示餐饮服务相关过程的一种形式。“透明”,是指建设透明厨房,使消费者能够直接看到餐食加工制作过程;“视频”,是指建设视频厨房,借助视频传输技术和显示屏,让消费者在就餐场所通过屏幕观看制餐过程。

  随着技术进步,“互联网+”为明厨亮灶赋能。“互联网+明厨亮灶”融合了视频监控、互联网、云计算、物联传感、AI图像识别等技术手段,可以将餐饮服务全过程通过显示终端、移动设备终端等向消费者展示。

  目前,“互联网+明厨亮灶”已在学校、养老机构的食堂等重点领域广泛使用。据媒体报道,2024年“校园餐”专项整治开展以来,全国各地共投入103亿元改善学校食堂,“互联网+明厨亮灶”覆盖率已达到98.5%。

  一些餐饮商家也在尝试通过后厨直播的形式,全面展示食品加工环境与过程,让消费者能吃得安心。据了解,华天旗下庆丰包子铺、同和居、马凯餐厅等直属餐厅是首批加入“明厨亮灶”、“阳光餐饮”工程的企业之一,通过透明厨房、视频直播等方式向消费者展示后厨操作。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一举措不仅让消费者直观感受到餐厅对食品安全的重视,增强了品牌信任度,也会倒逼餐厅进一步规范后厨操作,提升卫生管理水平,员工的操作规范性和责任心显著提高。

  推动“互联网+明厨亮灶”实行,还需网络订餐平台发力。记者调查发现,多个平台已在这方面有所行动。例如,有网络订餐平台在外卖频道首页上线“明厨亮灶”专区,为开通“明厨亮灶”直播的商家提供专项流量支持。消费者点进开通“明厨亮灶”的商家主页,在“商家”页面点击“明厨亮灶”图片标识,即可进入直播画面,画面清晰展示了商家后厨菜品加工区域的情况。

  “互联网+明厨亮灶”还需要顾客的参与。不少消费者在社交平台分享自己的感受:“为了点外卖,认真看了9家饭店的后厨直播”“希望良心商家都能开通明厨亮灶,肯定能吸引更多顾客”“看到后厨的工作人员认真地配菜、打包,一个接一个,这种画面很治愈”“大家一定要鼓励开直播并且干净的店铺”“敢直播的基本是自信没有问题的,会优先选择”。

(责任编辑:施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