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十一五"看"十二五":山西文化产业发展目标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6.jpg
当前位置     中国经济网 > 文化产业 > 文化产业库首页 > 文化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从"十一五"看"十二五":山西文化产业发展目标

2011年03月09日 10:45   来源:中国经济网综合   

    编者按:2011年全国"两会"将于3月初在京召开,为服务山西转型跨越发展,服务全国"两会",全面展现"十一五"时期全省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光辉历程,反映我省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社会经济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城乡面貌日新月异等各方面取得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山西省统计局利用翔实的统计资料,组织撰写了回望"十一五"全省经济发展系列分析系列报告。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文化产业是国际公认的21世纪最有发展前途的"朝阳产业"或"未来取向产业"。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充分利用我省蕴藏丰厚、品质卓越的文化资源,把文化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和发展优势,对于促进我省转型发展、跨越发展,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要意义。"十一五"期间,我省积极落实文化强省战略,加大力度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繁荣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十二五"期间,我省文化建设面临一个绝好的发展机遇,将进入新一轮快速发展通道。因此,必须从发展战略的高度出发,把握正确的发展路径,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步伐,培育新的经济支撑点。

    一、"十一五"时期我省文化产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1、文化产业总量保持强势增长,成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十一五"期间,我省文化产业发展步伐逐步加快,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日益明显。近五年间,文化及相关产业实现增加值由2005年的106.0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229.2亿元,实现了翻番,年平均增长达21%,超过同期GDP的增长速度,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2005年的从2.5%上升到2009年的3.1%(详见表1)。数据表明,文化产业在全省经济发展大局中的作用日益重要,成为转型跨越发展的强大引擎。 

 

   

     2、文化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以现代新兴文化产业为主的外围层比重不断上升

    分层来看,2009年,由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和其他文化服务构成的"外围层"实现增加值112.8亿元,占49.2%,比2004年上升7.5个百分点;由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和文化艺术服务构成的"核心层"实现增加值55.6亿元,占24.3%,比2004年下降1.7个百分点。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的增加值之比为24.3:49.2:26.5(详见表2)。 

    



     2009年,全省文化及相关产业中,直接从事文化活动的"文化服务"各行业实现增加值168.4亿元,占GDP的2.29%。提供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活动的"相关文化服务"各行业实现增加值60.8亿元,占GDP的0.83%。在文化及相关产业的九大分类中,实现增加值最高的行业是"文化休闲娱乐服务"(74.3亿元),其次为"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42.9亿元),再次为"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37.5亿元),实现增加值最低的是"新闻服务"(0.80亿元)。

    从文化产业内部产值结构来看,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占到了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32.4%,以往"传统文化产业比重大,现代新兴文化产业发展滞后"的局面得到一定改观,以文化休闲娱乐、网络文化服务为代表的"外围层"异军突起,成为支撑山西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共(3)页 首 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末 页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张慧敏)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