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各省市文化产业"十二五"规划纲要大汇总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6.jpg
当前位置     中国经济网 > 文化产业 > 文化产业库首页 > 文化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全国各省市文化产业"十二五"规划纲要大汇总

2011年03月01日 14:53   来源:中国经济网综合   

地区

“十二五”规划概况

文化产业数据

安徽

安徽欲打造千亿元文化产业大省

    安徽文化产业异军突起,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十二五”时期,安徽将把文化产业作为调结构、转方式的重要突破口,围绕打造“千亿产业”的目标,推动文化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详细]

未来五年,重点支持50个10亿元以上的项目
河南

十二五规划建议解读:文化强省画卷开

    文化是我省发展的优势和潜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充分发挥中原文化独特优势,努力形成优势彰显、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文化展新局面。  [详细]

共建成县级公共图书馆125个,县级文化馆183个,乡镇(街道)文化站1732个
上海

"十二五"预计产出300亿 努力打造"设计之都"

    提出了实现文化人才工作“百千万”目标,即入选国家、上海市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人数100名,重点培养资助1000名优秀文化人才,培训4万名文化人才。   [详细]

2015年,“环同济”研发设计服务产业基地将实现年总产出超过300亿元
湖北

动漫剑指国内第一方阵 湖北文化"跨越式"发展

    未来五年,武汉将以动漫、网游、网络增值服务、新传媒、现代设计、数字娱乐体验等领域为重点,力争在2~3年内,形成一批龙头企业,3~5家企业进入新三板或创业板,光谷创意产业基地将力争成为国家级动漫创意产业示范园区。  [详细]

到“十二五”期末,力争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2%,平均年增长率20%左右
湖南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十二五文化总产出将4800亿

    到2015年,湖南文化创意产业以年均22%的速度递增,增加值达900亿元以上,占GDP的比重达3.6%.目前,湖南已拥有广电、出版、动漫、演艺四大产业品牌,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高于全国水平。 [详细] 

提出目标是实现年均20%以上增速,到2015年全省文化产业总产出达4800亿元,增加值达2000亿元以上
重庆

重庆城乡统筹文化强市 建成5大类别博物馆群

   “十二五”期间,重庆将通过建设一个全国公共文化服务先进区,文化产业、文博展示、文化开放、文艺创作和文化人才共五个西部高地,最终形成“一区五高地”的文化格局。

到2015年达到900亿左右,占到全市GDP比重的5%
四川

四川谋划文化强省 为"十二五"定"千亿"目标

    由文化资源大省转变为文化强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一条重要路径。要摸索出融资的渠道和文化企业自我“造血”的功能。  [详细] 

到2015年,文化产业实现总收入达到1000亿元,年增速20%以上
江苏

文化软实力与转型硬功夫 江苏向文化强省跨越

    “十二五”规划建议中,“加快文化强省建设,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一跃成为涵盖4个“子项目”的“主项目”,篇幅增加到1311字。文化地位的大幅提升。 

“十二五”末全省GDP将达6万亿,文化产业增加值应达到3000亿
浙江

建设示范区 浙江十二五重点发展八大文化产业

    力争杭州西湖在“十二五”期间成功申报世界遗产,争取我省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总数达到280处以上,全省培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项目100项,建成省市县级非遗传承基地300个,传承教学基地200个,传统节日保护基地50个。  [详细] 

到2015年,争取对外对港澳台文化交流项目的总数同比前5年增加25%。其中文化艺术交流项目同比增加10%,文化贸易项目增加5%。
广东

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广东"十二五"拼文化

    “今后五年,广东将加快转型提升文化软实力,建设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方健宏说,“目前广东还面临文化投入不足;地区文化发展不平衡;文化队伍建设亟待加强,人才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详细] 

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左右

共(3)页 首 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末 页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王婉莹)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