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的中国出版业,风起云涌,绚烂多彩。中央部委出版社转企工作全部完成;产业结构调整初现成效、中国出版业“航空母舰”已初具规模;融资渠道多元;网络出版、手机出版等新兴出版业发展迅速……中国出版业迈向出版强国的步伐铿锵有力。
新的一年,中国出版业的发展态势又将呈现何种轨迹呢?对于产业发展,那些叱咤风云的领军人物又有几多期许、几多展望?
趋势一:产业发展步伐加快出版进入多元时代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王亚非董事长从三个方面分析了中国出版业的未来:一是动力结构——由体制改革和政策驱动走向市场和社会驱动。无论是传统计划经济时代还是转企改制过渡阶段,都是出版业靠政策谋发展的时代。改制最终是要把经营性出版单位全面推向市场,出版企业必须更加关注市场和社会,更加专业化,突破单纯行业观念,从文化、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中挖掘更新、更活、更深的动力。二是发展模式——由传统出版与新媒体出版冲突、排斥走向融合的多元出版时代。传统出版与新媒体出版的观望、对立和排斥,是出版业整体突围、转型的突出体现。随着技术渗透和内容增值效应的凸显,传统出版将迈开与数字出版融合的大步伐。三是影响机制——经济社会贡献度全面提升。出版的经济贡献度和社会贡献度不断提升,出版人的自我描述和外界对出版的描述都发生变化:出版人不再囿于言谈必称业界,而是谈对地方甚至国民经济的贡献度,谈出版对就业、低碳、社会问题解决的贡献度,龙头出版企业的也不再热衷于自我比较,而是开始与金融、信息等其他产业比较。
趋势二:产业聚合速度加快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随着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的挂牌,表明中央为实现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积极参与全球竞争,组建特大型出版集团的重要举措取得了关键性进展。2011年,规划中的中国科技出版传媒集团将成立,中国出版集团公司也将扩容。王亚非董事长认为,随着中央出版社完全转企改制,北京作为全国出版中心的地位和作用将更加凸显,竞争将更激烈、变化系数更多。突出表现为:一、地方出版集团纷纷进京办出版,争夺资源,争抢发展先机。二、跨业合作加快。出版社成为市场主体,作为企业运作就会有风险,有盈有亏,市场之手将充分显现。出版企业将加快与民营企业,出版业外媒体、文化机构的合作,跨业合作将更主动、更规范。三、涌现出一批龙头企业。长期以来,依托中央和部委资源,北京地区形成了一批专业优势突出的出版单位。随着转企改制和市场化的进一步推动,北京地区势必会出现若干专业和综合性出版龙头企业。
趋势三:单一业态格局生变产业进入多元发展时代
做精、做专、做深、做透的战略,曾经主宰中国出版业很长一个时期的发展。但这一情况随着中国出版企业上市步伐的加快,正在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单一业态的生存方式正在逐步改变,随之而来的将是多元业态发展的黄金时代。王亚非董事长建议多元发展要在以下方面发力:1.支撑主业,壮大主业根基;2.为主业培育、孵化新媒体、新业态、新技术;3.发挥人才蓄水池作用;4.为主业搭建更广阔的平台,搭建主业与整个经济产业沟通的桥梁,实现出版产业和其他产业有效嫁接,围绕大文化产业发展,扩大社会影响力和产业渗透力。
趋势四:图书进入微利时代产业亟待转型创新
王亚非董事长表示,在中央加大全面阅读引导的背景下,出版业必须在阅读内容、阅读模式、阅读体验三大板块上下工夫、做文章,即开拓多元化文化内容,开拓多元化阅读载体和模式,开拓多元化阅读服务和体验。这也决定了提升阅读的节点所在。王亚非认为:“面对多元内容、多元阅读模式和多元阅读体验,纸质图书的出版必然经受冲击、经历变革。”这种变化至少包括:一是改变传统的出版模式。经营图书要向经营资源转变,出版是一种市场化产品研发,而不是“来料加工”,要立足市场和阅读需求,提升创意和策划度,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挖掘、创新,不断丰富阅读体验。二是改变传统的运营模式。纸质图书的出版只是一次研发和应用,应充分利用图书的内容和版权,与多媒体和多载体进行拓展嫁接,谋求并实现二次或者多次研发和应用。
趋势五: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做内容的主导者
王亚非董事长认为,数字出版把内容策划和出版推到了更高的位置,传统出版的机遇在于内容有了更大的嫁接、运营和增值空间,可以让内容飞得更远、更广、更久。只要有好内容,就不愁没有好收益。数字出版不等于简单的网上阅读,不等于电子书,不等于都去做硬件,都去运营,仍然是资源为主,内容、版权、著作权争夺更加激烈,技术只能为内容服务。传统出版企业的出路,在于通过提升策划度、创意度修炼内容,在于提高内容创造的“技术”水平,打造文化产业的内容芯片。王亚非表示,传统出版社与技术运营商将会进一步合作、互动。一方面,传统出版社策划、出版多元内容,技术运营商研发、应用多元技术平台和路径,两者在产业链上互为补充、连接;另一方面,做大做强的出版集团会逐步向技术运营拓展,实力及潜力突出的技术运营商也会向内容领域挺进。王亚非还认为,目前,传统出版社还难以成为数字出版的主导者:一是传统出版社尚有一定的生存发展空间,数字出版需要长远投入,风险大,会让传统出版社观望等待;二是传统出版社涉足数字出版大都依靠外部技术开发和运营商,没有自己独立的研发团队和研发机制,没有掌握数字出版的核心运营技术,自主创新准备和能力不足;三是人才缺乏,数字出版的节点在于技术及运营模式的研发和商业运营,传统出版社在管理和经营的各个层次都缺乏尖端信息技术人才,人才是传统出版社开拓数字出版业务最大的瓶颈。
趋势六:“走出去”步伐加快创新决定未来成长高度
对于一个产业来说,创新决定繁荣与否;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创新则往往决定能否生存。产业的发展往往取决于一些变革性的创新,因为这些创新不仅为创新者本身带来收益,它还会给整个产业中的大批企业带来发展空间,从而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
王亚非董事长认为,中国出版业在“走出去”方面将参与全球文化创造和贸易,推动文化贸易和文化价值逆差双缩减。文化产业会突破过去单兵作战的国际合作方式,更多地与商品贸易、国际投资、经济技术结合起来,更多地利用当前高新传播技术,与新媒体、新技术、新业态结合起来,开拓更大的国际市场,不仅缩减贸易逆差,更缩减文化价值逆差。同时深度介入国际文化产业体系和产业转移,通过新设、收购、合作等方式,创设一批境外出版经济实体,迈出海外经营的实质性步伐;并以出版为中心不断延伸产业链,建立集培训、旅游、服务、分拨中心于一体的文化商业基地。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张晓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