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间,是我国文化体制改革扩大试点、由点到面的关键时期。2005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2006年3月,中央召开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新确定了全国89个地区和170个单位作为文化体制改革试点,文化体制改革在稳步推进的基础上,走上全面推开的新征程。
5年来,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着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系统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注重培育文化市场新主体,推动了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
体制改革释放文化产业深层活力
作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省”,广东以“放权、让利、搞活”为核心,加快国有经营性资产剥离,大力推进文化经营单位政企分开。
艺术院团改制是最难啃的“骨头”之一。2008年改制之前,一些艺术剧团两年都排不出一部像样的剧目,演出不正常,工资发不出。改制一年,广东省木偶艺术剧院就创作了4部新剧目,演出订单接踵而至,票房收入持续攀高。2009年,剧院演出收入比上年增长30%,演员平均月收入提高2000多元。2010年5月底,剧院还与德国一家公司签下了欧洲巡演100场的协议。目前,广东全省重点文艺院团基本实现转企改制,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演艺机构和演出中介组织发育良好,文艺舞台更加开放、多元,演出市场日益繁荣。
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各地文化市场新主体正日渐培育,文化竞争力不断增强。
2006年,上海新华发行集团成功借壳上市,成为自党的十六大提出文化体制改革以来,第一个上市的国有文化企业。2009年10月,上海在全国率先整体实施广播电视制播分离,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东方传媒集团公司正式揭牌。
“十一五”期间,河南民营文化企业异军突起。到2009年末,河南全省各类民营文化产业单位达到2.5万家,年经营额60多亿元;全省265家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已有205家完成转企改制,占总数的77%。
扶持政策为文化市场主体“保驾护航”
长期以来,我国文化领域主要依赖政府投入,投融资渠道单一。而文化企业多以创意为主,缺乏固定资产抵押物,产品收益情况难以评估,难以获得金融信贷支持。缺少资金成为中小文化企业普遍的难题。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王婉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