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博物馆社会职能的不断凸显和人们对博物馆热情的不断高涨,“博物馆里过节”的社会氛围越来越浓。今年“六一”儿童节前夕,各地博物馆针对少年儿童举办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为营造欢乐的节日氛围提供更多选择。
注重红色基因传承:
在回望中面向未来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纪念中国抗日儿童团的成立和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先烈,一些博物馆选择在儿童节这一天举办相关活动,让当今儿童铭记历史、迎接新生活。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引导少年儿童学习革命文化、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发挥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迎接“六一”儿童节,宁夏博物馆5月29日举办“党的故事我来讲”——红领巾讲解员风采展示比赛。“比赛以‘党的故事我来讲’为主题,切实发挥博物馆在爱国主义教育和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推动青少年成为革命故事的讲述者、革命精神的传承者和红色文化的传播者。”宁夏博物馆工作人员王茜说,来自银川市各中小学的22组选手参加了比赛,为观众讲述了生动有趣的故事,让现场观众对党的故事有了更深入、更全面的理解,也让观众看到了未来的希望。
“六一”儿童节前夕,江西景德镇御窑博物院联合景德镇第十二小学拍摄了“红色经典诵读”视频,学生们在景德镇御窑厂、第十二小学、三宝、莲花塘等地接力诵读了《毛泽东诗词》等经典读本,让少年儿童在经典中感悟历史。“选取御窑厂等地拍摄这个视频是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历史的沧桑巨变,展示新时代景德镇的人文风貌,献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第十二小学副校长叶凌说。
关爱留守儿童:
在探索中开阔视野
留守儿童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近年来,为给留守儿童营造欢乐、有趣的“六一”儿童节氛围,各地博物馆纷纷开展面向留守儿童的活动,为他们提供收获知识、开拓视野的平台。
5月29日,一群特殊的客人来到江西省博物馆,他们是南昌新建区溪头小学和大塘中心小学的40多名留守儿童。为了让孩子们度过一个愉快、特别的“六一”儿童节,江西省博物馆联合南昌小蜜蜂志工协会举办了“走进博物馆,领略中国古代文化”主题活动,带领孩子感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活动上,孩子们在问答与游戏穿插的课堂上深刻体会到了江西陶瓷发展辉煌历史和陶瓷文化的源远流长;在社教老师及志愿者的帮助下动手体验陶瓷彩绘,通过特殊的瓷画颜料将对历史的感悟、对未来的展望、对生活的体会画在瓷坯上。体验活动结束后,博物馆给孩子们准备了记录真情的明信片。他们纷纷将心里话写在明信片上,寄往远在他乡工作的父母。
5月26日,由甘肃兰州举办的“我的奇幻蓝天梦”——第四季“六一”公益主题活动在甘肃省博物馆举办,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仁和学校的23名留守儿童开启了一场古生物奇妙之旅。
活动中,讲解员带领孩子们参观了甘肃古生物化石展厅,让孩子们对地球与生命的进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展厅里数米高的恐龙复原骨架组合和各种古生物化石、模型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的想象力与好奇心。参观结束之后,甘肃省博物馆为孩子们准备了模型拼接活动。“看着小小的零件拼接成型,孩子们玩得十分开心。这次参观体验之旅不仅开阔了孩子们的视野、增长了知识,还大大满足了他们探索古生物世界的好奇心。”甘肃省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说。
提供体验平台:
在创想中感悟收获的喜悦
为丰富孩子们的文化生活,6月1日,首都博物馆面向公众举办儿童节系列活动,参与活动的孩子可以将喜欢的图画绘制在DIY手工作品中、与首伯牛IP形象现场互动等。
在创意手绘DIY活动中,首都博物馆的老师指导孩子们在馆里准备的黄麻包上绘制出任意图案,感受体验制作带来的乐趣和收获作品的喜悦。
在“执子之‘首’,娱子画牛”活动中,老师为孩子们讲授了中国手工纸的历史沿革、种类特点、造纸术的对外传播以及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并带领孩子们通过手工展示区感受不同种类纸张的质感。同时,由首伯牛IP形象的设计者指导小朋友绘制首伯牛扇子。绘制结束后,孩子们拿着各自的作品同首伯牛IP形象现场互动。
福建泉州素有“戏窝子”之称,梨园戏、高甲戏、木偶戏、打城戏等都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为让更多孩子感受闽南戏曲魅力,5月30日,泉州市博物馆组织当地西隅中心小学和昇文小学的孩子们参与“寻觅泉博里的‘生旦净末丑’”——粘贴脸谱体验活动,让脸谱文化走进孩子们的生活中。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孩子们井然有序地参观了‘闽南音乐戏曲陈列’,认识了闽南音乐戏曲的种类和特色,学习了脸谱的起源、颜色、图案等。参观过程中,孩子们认真听讲、兴趣浓厚,不时提出各种问题,现场进行探讨交流。”泉州市博物馆馆长黄明珍介绍,看完陈列,孩子们还体验了脸谱粘贴制作过程。通过体验活动,孩子们不仅理解了脸谱中五颜六色代表的性格特征,同时也体会到了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此次社教活动向孩子们展示了非遗的文化内涵和脸谱的别样艺术魅力,拉近了孩子们与传统文化的距离,提高了艺术修养。”黄明珍说。
5月30日,海南省民族博物馆组织开展“欢度‘六一’儿童节——黎族动物大聚会”亲子手绘立体动物模型活动,以艺术互动体验的形式为“六一”儿童节增添欢乐。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参与活动的亲子家庭更深入地了解了与动物相关的馆藏文物,理解了黎族动物图腾的种类和寓意。孩子们通过手绘黎族动物模型感悟民族文化、感受文物中蕴含的历史意义。
普及文博知识:
在游戏中挖掘文物里的秘密
盉、簋、甗、罍、鬲、匜、彝、甗、觚、觯……这些在生活中难得一见的字却是博物馆里的“常住户”。6月1日,山西青铜博物馆面向7岁至12岁的孩子举办了一场“藏在博物馆里的生僻字”手册集印章活动,帮助孩子们认神奇汉字、“花式”赏大美青铜器。
据介绍,为保障活动质量,山西青铜博物馆设置了活动报名参与人数,而在活动举办前4天,记者扫描活动报名二维码发现,活动报名人数已经达到上限。一位已经报上名的家长留言:“‘六一’儿童节带孩子参加这种活动非常有意义,不但能学习到很多冷知识,还能对山西特色青铜器有更全面的了解,是拓展孩子知识面的好机会。”
6月1日,上海博物馆举办了一系列面向5岁至10岁儿童的活动。
在上海博物馆的青铜馆内,有一尊深受小朋友喜爱的牛形牺尊。除了憨态可掬的造型,它的用途还大有讲究,为我国农耕历史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物质资料,是凝结着中国古人智慧的艺术瑰宝。在“牛年手工:牺尊将将”活动中,孩子们以牛形牺尊为设计灵感,制作创意手工作品,在制作过程中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体悟传统之美。
在博物馆展厅里,隐藏着形形色色的神奇动物和奇妙色彩。比如,青铜器上“躲”着许多小动物,它们藏在哪里?因何被塑造成这种形状?又如,陶瓷器中的流行色跟着历史变迁在改变,不同时期流行哪些颜色?这些颜色在当时为什么受欢迎?在“儿童导览探索活动:博物馆里的形形色色”活动中,上海博物馆为每一位参加活动的小朋友配发手册,带领他们在展厅中仔细观察,找出这些“形形色色”并将它们背后的故事解读出来,让孩子们对“高冷”文物有了更亲切的感受和更深入的了解。
5月29日至6月1日,浙江宁波奉化博物馆的儿童节系列受到了孩子们的欢迎。6月1日,奉化博物馆举办了“馆长说文物”活动,奉化博物馆馆长王玮通讲述了奉化革命烈士卓恺泽配枪背后的故事:1927年12月,卓恺泽接到团中央通知,要他带家眷作掩护去上海工作。他带着妻子、儿子离开了家乡。到了上海,他设法弄到了12支手枪和12支木壳枪,每支枪各配100发子弹,用木箱包装后秘密托一只经商帆船带到奉化区松岙镇。后来,他又得到几支手枪,派邬景和史东标送到家乡,为奉化暴动创造了条件。
“文物背后的故事就是历史,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路走来的见证,应该通过多渠道、多平台被人所知。‘六一’儿童节是激发孩子们探索热情的好时机,博物馆应该抓住这样的机会举办形式活泼的活动,引导孩子们走进博物馆、走近文物,了解更多历史故事。”奉化博物馆馆长王玮说。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李江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