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开博物馆之门 “听见历史的回响”

2021年05月20日 11:18    来源:工人日报    吴迪

  就公众的角度来说,从“打卡”到喜爱,从“看见”到“品鉴”,还会有一个漫长的过程。从博物馆中汲取文化力量,擦亮我们共同的文明橱窗,需要我们更加主动地拥抱历史、守护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

  “在你胸口上比划一个金面罩……两个食指就像两个窜天猴,指向历史的灯球儿……”在5月18日第四十五个国际博物馆日,新华社推出的一支“博物馆洗脑神曲”《文物DISCO》火了。该主题MV借助三星堆“金面罩”等热门文物,道出了博物馆及其藏品的特殊意义——提示历史的长河从哪里来,如何更好保护我们的文化和历史根脉。

  近年来,一个个文物保护研究项目,借助互联网拉近了与公众的距离;一件件珍贵文物移步线上,带给人们耳目一新的体验;一个个博物馆形象IP开发,让历史文化融入百姓日常生活……博物馆已经不仅是文物安身或展示的场所,而越来越成为文化惠民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我国文博业发展趋势和前景向好,各地在场馆设施建设、文物保护修缮等方面的投入越来越大,各地文博机构的展品不断“上新”,展出活动和形式日益丰富。与此同时,更多的观众涌进博物馆,一些热门博物馆往往“一票难求”。

  文博业迎来“高光”时刻,最重要的是有赖于国力的昌盛、文化事业的兴旺,公众有着日益浓厚的了解历史、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刚需。

  具体层面,首先得益于文博机构在经营管理模式上的创新。比如,三星堆博物馆自“纵目面具”等文物火了之后,又推出“三星堆盲盒”等周边文创产品;故宫博物院的宫廷美妆、美食等更是早就蜚声在外。

  其次,技术迭代更新、文博节目热播等,让文博业贴近公众、贴近生活有了更多可能。比如,云端展示与讲解、AR及VR技术应用等,让“足不出户,一览千年”变为现实,新兴的文博讲解类自媒体主播动辄拥有几十万、上百万粉丝;“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宝会说话”“唐宫夜宴”等节目,成为普及文博知识、传播文物价值的重要载体。

  文博业欣欣向荣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现存的问题,如一些博物馆“千馆一面”、文创产品雷同;展品“隔着玻璃、挂在墙上”,博物馆与观众之间隔得有点远;不少参观者去博物馆多属走马观花,并不了解藏品背后的价值,等等。

  “每一座博物馆都是民族文化基因的宝库”。走进博物馆,方寸之间的展品可以放大文化的感染力,增强观众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如何让更多人走进博物馆,是当下很多文博机构的必答题。如何让更多人喜欢、习惯走进博物馆,则是未来将会面对的一道思考题。这关乎业界的转型发展,关乎人们观念的改变、知识的积累、风尚的养成。

  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的未来——恢复与重塑”,号召全球博物馆共同探索数字化和创造新的文化体验及传播模式,关注博物馆发展的新方向、新模式、新方案。着眼未来,我国的文博业还有巨大的发展与创新空间。比如,数字博物馆建设,优化沉浸式体验,实现更身临其境的观展效果,以及建设更专业且开放的科研平台。再如,让研究教育功能进一步得到施展。一些国家已经将博物馆活动深入学校和社区,为公众提供专业的文化历史培训。我国不少文博机构也在逐步开展类似活动,但还只是起步阶段。

  就公众的角度来说,从“打卡”到喜爱,从“看见”到“品鉴”,还会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当下,每一次文博“破圈”,都会吸引更多人“听见历史的回响”。从博物馆中汲取文化力量,擦亮我们共同的文明橱窗,需要我们更加主动地拥抱历史、守护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国际博物馆日只有一天,而我们与博物馆的良性互动应成为一种自觉和风尚。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李江涛 )

推开博物馆之门 “听见历史的回响”

2021-05-20 11:18 来源:工人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